莫桑比克

一碗ldquo酸汤子rdquo毒

发布时间:2020/10/27 9:26:12   点击数: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

前两天一条食物中毒的新闻冲上热搜榜。

起因是一户居民共有12人参加了家庭聚餐,家里的9名长辈食用了在冰箱存放一年的酸汤子(由玉米发酵的粗面条),3名年轻人没有吃。随后食用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医院抢救,目前有8人已经造成死亡。

一开始疑似判定为黄曲霉素中毒:

图片/网络

后来事情出现反转,经过省卫健委定性为米酵菌酸的食物中毒。

图片/网络

一夜之间,一碗酸汤子下肚,家中造成了8人死亡,真的是令人感到心痛和惋惜。

黄曲霉素和米酵菌酸,到底是什么毒素

黄曲霉素

早在年,黄曲霉素就被国际癌症机构认定为1级强致癌物,属于剧毒物质的一种。

黄曲霉素主要是由黄曲霉真菌产生的毒素,常见于霉变的粮食中。当人体食入这种毒素时,会破坏重要器官功能,诱导肝癌、肾癌的发生。

研究表示,1毫克的黄曲霉素就会产生致癌风险,20毫克便会致命。

米酵菌酸

据介绍,酵米面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简称。

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耐热性极强,即使用℃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中毒时有发生,食品因天气炎热、潮湿,贮存不当而变质。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在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中毒大部分与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关,北方以酵米面制作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为主,南方多以酵米面制作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等食品为主。

这些食品的制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肿大、呕血、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一%。

两种毒素,致命途径不同

在这次的事件中,虽然一开始怀疑是黄曲霉素,但是黄曲霉素有一个特点:含量高的时候会有明显的苦味,让人难以下咽。

黄曲霉素毒性的确很强,但家里发霉食物的含量很难达到20mg,除非霉变已经很严重了。

所以一般来说,黄曲霉素的食物中毒并不会造成直接死亡,它的危害方式是——通过长期地摄入,在体内累积,造成慢性中毒,从而增加致癌致畸的几率。

米酵菌酸就不同,它很难被发现,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子孙后代。一旦食入后,短则30分钟,长则1~2天,肠胃会立即发生反应,恶心、头晕、呕吐,紧接着肝肾功能下降、呼吸困难。

更加悲催的是,直至目前仍然没有一种特效药治疗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最后因为全身器官衰竭而死亡。

年,莫桑比克发生一起啤酒中毒事件,导致72人死亡,余人送院医治,查明原因或是米酵菌酸造成。

米酵菌酸犹如毒药,吃了等于回不了头,即使幸存,身上也是有着很多并发症。

米酵菌酸,常见于3大类食物

很多人觉得,我们这个地区没有酸汤子,所以根本不用大惊小怪,不吃就没事了。

事实上,这次中毒事件中提及到的米酵菌酸,不单单只存在于酸汤子,这些常见的食物,也是它们的“温床”。

久泡的木耳和银耳

木耳和银耳泡发时间过长,容易被细菌污染,产生大量米酵菌酸,引起中毒死亡。

谷类发酵制品

小米、高粱等米面制品,例如汤圆,如果不趁热吃,放在4℃~60℃的高温中保存就会变质,人吃了也引起中毒。

变质淀粉类制品

河粉、米粉、粿条、肠粉、土豆淀粉,在受潮的环境下都容易产生毒素。前段时间广东出现的“湿米粉”中毒事件,就是与米酵菌酸有关。

秋冬季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黑龙江卫健委提醒,秋冬季预防食物中毒应做到以下几点:

预防酵米面食物中毒。不制售、不食用酵米面、酸汤子等发酵面米食品。

预防蘑菇食物中毒。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采购食用菌必须到正规市场;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医院治疗;患者如能携带吃剩的蘑菇,可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扁豆(豆角)食物中毒。要把扁豆煮熟焖透,破坏其毒素;购买时要挑选嫩扁豆,不买、不吃老扁豆。

预防诺如病毒传播。目前尚未有疫苗可以预防诺如病毒,预防诺如病毒的传播应注意保持食物和饮用水清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水仔细清洗双手,要及时清洗饮食用具;做到生熟分开;食品要完全煮熟,生食的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正确储存食品,食前重新加热。

预防自酿葡萄酒中毒。如果处理不当,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会产生甲醇等有害的副产物。应选择酿酒用葡萄,控制好发酵温度,温度越高、浸渍时间越长、果胶酶用量越大,甲醇产生就越多;不宜长时间存放,酿好后应尽快饮用。

来源

人民网健康、央视新闻、健康圈

1

END

1

订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dl/7753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