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

身为女性,每天醒来都是一场战争万象荐

发布时间:2018/9/5 9:16:27   点击数:

法国作者、哲学家波伏娃说过:“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她将自身作为反传统、追求个体独立的典范。

而位于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也许一个陌生的国度,它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和很多非洲国家一样古老而神秘,但对于女性来说,这片土地是一个饱受折磨的深渊。

莫桑比克共和国国旗

《母狮的忏悔》以猎人阿尔坎如和一位女性角色马里阿玛的记述为线索,讲述了在一系列离奇事件的背后,殖民和战争给莫桑比克留下的深刻伤痛。

然而无论是在殖民时代还是独立之后,女性都深受父权社会的压迫,对她们来说,国家的独立无非是从一个地狱掉入另一个地狱,“我,犯了两重罪:一是生于此地,二是生而为人。一个无法生育的女人还不如一件东西。她不存在。”

这是一本关于女性觉醒的小说,却是出自一位男性作家之手。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作家米亚·科托对于在非洲广袤大地上女性艰难处境的悲悯和思考,书中充满诗意的金句比比皆是,每一句读来没有无病呻吟,只有切肤之痛。

她们在生命中横冲直撞,身为女性,每天醒来都是一场战争。

母狮的罪与罚,国族的痛与殇

——《母狮的忏悔》译后记

译文

马琳(原文有删改)

作为一个出生在非洲的葡萄牙移民后代、一个在莫桑比克成长的白人,特殊的身份对米亚·科托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米亚·科托通过写作向世界介绍莫桑比克,虽然小说具有虚构性,却都基于莫桑比克真实的历史与社会现实。

青年时期的米亚·科托与反抗殖民统治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有着紧密联系。解放战争后期,正在上大学的科托放弃医学专业,成为一名记者。

独立后的莫桑比克遭遇内战,科托作为新闻社的通讯员多次到各地走访,感受到国家内部语言、民族与宗教文化的复杂多样性,意识到莫桑比克的国家身份并不是单一的,它包含着多种声音。

米亚·科托(MiaCouto)

米亚·科托,莫桑比克当代作家,年获卡蒙斯文学奖,年获纽斯塔尔国际文学奖,代表作品为《不眠之地》《耶稣撒冷》《母狮的忏悔》等。本文选自杂文集《如果奥巴马是非洲人》,为作家在年斯德哥尔摩国际作家与翻译大会发言。

在此期间,科托发表了带有反殖民主义色彩的首部诗集《露水之根》。其中诸如《身份》(Identidade)、《大地的口音》(SotaquedaTerra)等诗作对殖民活动造成的“混血文化”进行思考,试图为“莫桑比克国家身份”这一命题找寻新的意义。

米亚·科托以葡语进行书写,将非洲土语及莫桑比克方言与葡萄牙语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表达,形成了鲜明的“非洲性”的叙事。他以莫桑比克农村地区口语化、多元化的表达来还原当地风貌正是构建莫桑比克独立文化身份的立足点。

《母狮的忏悔》正体现了科托一贯的语言风格与创作意图。这部小说发表于年,是米亚·科托基于自己在莫桑比克北部的真实经历所写就的,这点在小说开篇有所解释。小说延续了科托的叙事风格,由库鲁马尼女孩马里阿玛和猎人阿尔坎如分别以第一人称进行双线叙述,讲述发生在库鲁马尼的狮子袭击人类的事件,以及人类对狮子的猎捕。

在经历了该事件后,科托在进行调查时逐渐发掘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了解到莫桑比克北部地区的女性在传统约束下的生存状况。狮子以女性为袭击目标是因为她们每日独自在乡间劳作,在惨剧接连发生的时期,女人们依旧不得不在丈夫或父亲的命令下只身去野外抬水、拾柴、看管菜地。

狮子吃女人在科托笔下演化为一个比喻,用来揭示父权制社会中针对女性的暴力现象——女性被社会、被生活本身所“吞食”。

《母狮的忏悔》中存在两种压迫,一是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压迫,一是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女性则是双重压迫的受害者。

《母狮的忏悔》中有非洲古老传统的延续,有殖民文化对莫桑比克农村的渗透,有战争在人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但最重要的是,这是科托首次将非洲女性的生存境况作为第一主题进行创作。

在殖民地时期,莫桑比克人民被动接受殖民文化,经历战争的伤痛,无法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而在莫桑比克摆脱了殖民地身份后,女性仍旧处于被统治的地位,没有任何权利,继续受到来自男性的“第二次殖民”。

科托对于女性的







































治好白癜风光疗费用
治白癜风西宁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dl/1613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