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签证 >> 21世纪资本论告诉你为什么你越来越穷
一.作者
《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是法国人托马斯.皮凯蒂,他的写法跟英国人不同,没有用西方经典的经济理论的模式,而是继承了法国大革命和存在主义的优良传统。那个传统叫做自由和公平的无限向往和追求。本书体现了法国人的人文主义精神。他在31岁被评为法国年度最佳的青年经济学家,35岁创办了巴黎经济学院,出版《21世纪资本论》让他在全球名声鹊起。
二.《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
皮凯蒂出生在年,他出生的那一年距离马克思去世整整80年,那是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经济高速成长,社会面貌完全变化,全球格局发生了剧烈动荡的时代。所以马克思眼中的资本和资本状态与皮凯蒂心中的资本和资本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资本仍然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一个核心因素。
《资本论》研究的是在工业革命崛起的时候,出现了工厂,工厂中出现了两种角色,一种叫做资本家,一种叫做工人。两种角色生产同一种产品。从一根针到一台机器,到一件衣服。生产过程中最大利益的获得者是资本家,而真正在一线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人,他们并没有成为劳动的最大获利者,马克思所提出的剩余价值就叫做最大的利益。故而马克思推断说,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资本家在产业生产过程中的获利能力会急剧增大,所以工人只有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才能够重新获得自己的生产权。
到了年,皮凯蒂写《21世纪资本论》时全球的产业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一个变化。所以皮凯蒂并没有从生产的角度研究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相反他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通过研究收入平等的角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财富分配的格局到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21世纪资本论》主要写了三点
1.世界最高收入数据库
皮凯蒂建立了一个叫做“世界最高收入数据库。”他提出了一个结论,在年,最富的1%的家庭拿走了22.5%的财富,这是年以来的最大值。也就是说,一百多年以来,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真正获得利益的并不是普罗大众,并不是每一个人在劳动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平等地获得了利益分配。这个蛋糕分配的不均匀,是1%的人拿走了22.5%的蛋糕份额。
2.资本向心论
皮凯蒂提出,当资本回报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时,不平等将加剧。因为利益和其他形式的资本收入会比工资收入增长更快,而后者是绝大多数人的饭碗。每一个人进入社会后有两个收入。第一个叫做职务性收入,还有一种叫做财产性收入。比如我作为金融从业者,我的工资分红是我的职务性收入,但同时我每年都会有积蓄,那积蓄去用来干嘛呢?可以去存银行、买股票买基金、去做风险投资。这一部分所产生的收入是我每年收入的一部分。
在现代资本社会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资历的增长、财富的不断增长,我们财产险收入的比重会逐渐地超过职务性收入。当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一天你会发现,我今年一共赚了一百万。但这一百万中我每天工作制带来的收入只有二十万,但通过做资产配置,买买基金信托却达到了80万。这时候你会告诉自己什么?我还需要去上班吗?我靠这八十万就已经能过一个很好的生活了,已经可以满足我所有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实现了财富自由和精神自由。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现代生活中人的两种收入,所谓的向心论,值得是如果我们财产性收入的年复合增长比率持续的超过职务性收入,我们会逐渐的倾向于财产性收入,这就叫做资本向心论。
3.“资本向心论”的结果
资本回报率超过经济增长率这件事情,在今天乃至以后的时间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状况?皮凯蒂在书中对近三百年的欧美经济史进行了一个数据统计。最终的结果是,资本回报率在近三百年中,持续保持4%到6%的增长水平,以为每14年左右的时间,你的财富会实现翻番。如果保持在8%以上,翻番时间会缩减到8年左右。也就是说,你只需要保持合理性保本投资,你的财富值只会越来越多。但在过去的三百年时间里,国民收入每年增长1%到2%,也就是说财富翻番需要35年的时间。
年,股神巴菲特和一个非常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打赌说未来十年内,你去买各种各样的对冲基金,而他只去买标准普尔指数,十年内看谁的收益高,赌注为五十万美元。结果在年到年,标准普尔指数的年复合增长达到7.1%,而对冲基金的获利是2.2%,美国的年经济增长则为2.8%。也就是说,在年,你只要傻乎乎地去买一个标普指数,你就比一个华尔街优秀的基金经理强。同样的道理在今年的A股中你也可以实现,这个赌注也从侧面证明了皮凯蒂的结论的正确性。就是说在很长的时间里,你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投资,他的资本报酬率都超过了这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速度。
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证券化和金融化的过程。证券市场摆脱了区域的限制,更加剧全球化的特征。在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也层出不穷。商业世界中的每一个人进行自己财产管理和财务性收入分配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股票、基金、信托、债券。甚至每一个门类中又有不同属性的,针对不同人群的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个人在进行自己的财产性收入打理的过程中,他所获得的效率本身成为了他个人财富增长或者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21世纪资本论》中的极端数据
根据皮凯蒂的数据统计,在19世纪50年代,平均每个公司CEO的薪水是公司里一般员工的20倍,而到了今天,世界强公司高层收入是普通员工的倍。
第二个极端数据是说,世界上最富有的85个人拥有的财富比世界上最穷的35亿人的财富都要多。
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革新,财富分配的不公平性和财富悬殊加剧的景象是一个普适性的景象。在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斯蒂格利茨的《不公平的代价》中也得出了和皮凯蒂完全相同的结论,这《不公平的代价》这本书中,美国社会最上层的0.1%的家庭收入是社会底层家庭收入的倍,最富有的1%的人群,拥有的财富超过国家财富的三分之一。斯蒂格利茨引用了林肯当年的一句名言,民之所有,民之所至,民之所享。今天在美国,林肯的理想似乎并没有实现。却实现了1%所有,1%所至,1%所享,1%拥有了大部分财富,控制着美国的产业经济。所以近一百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为第一大经济体,但美国的贫富差距仍然很大。
五.《21世纪资本论》与中国
今天我们的中国的财富悬殊可以说比美国更大,回头看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就好比我们一起去种一棵苹果树,一开始的问题是我们一起努力,能不能让这棵树活下来,能够让它长大,当苹果树上都长满了苹果,那怎么分配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发展和公平是一个社会进步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年,国务院总理、一个厂长和一个产业工人,他们的收入差非常小,最大可能也就三倍左右。到今天,中国首富拥有了亿美金,排名前十的富豪都超过了亿美金。但是现在仍然有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有很多孩子读不起书,很多人看不起病。所以,能不能够不断的创造财富和财富如何重新分配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在财富意义上都要面临的问题。在没有进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每个人都没有钱,都很穷,贫富差距不是很大,所以平均主义,大锅饭成为了限制中国社会财富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阻碍物。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观念叫做打破铁饭碗,打破平均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在很长时间里面容忍财富的不平均分配,而且鼓励一部分人能够率先地成为先富者。
年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的系数叫作今年我们中国的人均GDP会超过一万美元,中国将进入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那在全世界的国家里,美国年人均超过了一万美元,英国在年,德国在年;日本在年,短短的三年间,这些欧美日发达国家集体进入到了一万美元,在时间层面上,我们和欧美国家差了四十年。
六.结论
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揭示了一个古老话题的崭新结论,就是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平性在加剧。而根据他的资本向心论的理论,这种加剧是一种必然结果。因为在过去的年里,资产回报率始终高于经济增长率。皮凯蒂认为应该去对最富有的1%的人征收80%的税收。所以这本书出版之后,在整个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