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交通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又是混更的一天,介绍一下我的母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年成立)整合而成。
地理资源所的定位是: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以持续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建设成为服务、引领和支撑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研究战略科技力量。
发展目标是:成为在我国陆地表层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核心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起引领作用的综合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库、人才库,成为国际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生态建设领域的著名综合性研究机构。
年,在院党组的领导下,所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带领全所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中国科学院新时期办院方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奋进、真抓实干,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任务争取、重大成果产出、高端智库建设、人才队伍和支撑能力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各项事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研究所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综合实力在国内资源环境研究机构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地理资源所科研系统由7个实验室、3个台站组成(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院重点实验室和1个所重点实验室),分别是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所重点实验室、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禹城综合试验站、拉萨高原生态综合试验站、千烟洲生态试验站。
地理资源所设有1个理化分析中心和6个专业实验室构成的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禹城综合实验站、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3个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站(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建成中国物候观测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和水循环实验网络3个全国性观测研究网络,共同构成了研究所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成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拥有2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以及1个院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建有6个院非法人单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研究中心)。拥有面积平方米、文献馆藏量93万件(册)的全国最大的地理资源专业研究型图书馆。
截至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全职科研人员近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
地理资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4个二级学科)、生态学;设有环境科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7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农业管理(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信息技术(农业硕士)、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设有地理学、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在读研究生人(博士生人、硕士生人,其中外国留学生31人),在站博士后人。
年,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课题项(包括新增项目/课题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6项(新增4项),课题85项(新增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9项,基础科学中心任务2项,重点项目28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面上项目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6项,联合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应急管理项目4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0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6项、课题28项,院新疆特别专项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5项,中国科学院STS项目2项;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研究项目15项(新增1项);承担经费在万以上国家部委委托项目16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72项。
年,地理资源所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作为第三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作为第五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地表水热关键参数热红外遥感反演理论与方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理点过程的模式提取理论、方法与应用”“黄土高原沟道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应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格局及其效应”获省部级一等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与气候效应监测模拟关键技术”获省部级二等奖。
年,地理资源所共发表论文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篇,国内刊物篇,EI、ISTP及其他国外刊物论文篇。出版学术著作(地图集)40部,获得授权专利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项,完成各类规划4项。
年,新争取国际合作经费达到.1万元。与乌兹别克斯坦、伊朗、莫桑比克、柬埔寨、乌克兰、塔吉克斯坦等国的多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签署所级国际科技合作协议17项,新增与6个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构建。共举办了12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研讨会,以及2个海峡两岸三地会议,成功举办和参与4次国家级专业类国际培训班。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和世界数据系统-可再生资源与环境世界数据中心2个数据系统被认证为全球数据仓储中心。夏军院士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
地理资源所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挂靠单位,全国科学院联盟地理资源分会理事长单位;设有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全球碳计划亚洲区域办公室和全球土地计划北京节点办公室、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等13个国际组织或科学计划的相关分支机构。主办的刊物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学报》、《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版)、《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生态旅游》等。
年5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至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jt/80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