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简介 >> 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刻画出热爱与坚守的故事
视频源自上海科技节
王红阳肿瘤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一直致力于探寻肝癌基因密码。为了解决肝癌早期诊断问题,王红阳和团队做了大量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筛查,做成诊断试剂盒,医院都在使用。回顾科研历程,王红阳感慨,祖国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了,科研经费多了,人才培养和平台搭建也越来越受重视。
邵志敏邵志敏教授致力于乳腺癌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带领团队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方案,并牵头了多项多中心临床试验,建立精准治疗新模式。他的科研成果促成上海市乳腺癌死亡率的逐年下降,并通过诊疗指南推广到全国。
罗利军罗利军长期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评价利用研究,建立了我国水稻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使我国稻种资源的保存量增加百分之。“节水抗旱稻”还走向了世界。在东南亚的越南、缅甸、孟加拉和非洲的肯尼亚、莫桑比克、乌干达等地开展了节水抗旱稻的试种示范,普遍增产20%-50%以上。
冯辉冯辉从事新药研发相关工作近二十年,涉及新药全球开发战略规划制定,还专长于抗体和大分子蛋白质药物的分子设计、人源化和亲和力成熟、高产量细胞株建立、工艺开发和生产技术转移。
杨明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全国宝钢优秀教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和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副主任。杨明长期从事无人驾驶和智能机器人等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年教育部技术发明奖和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陈启军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方面的研究。牵头同济大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这是国内最早从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方面研究的实验室之一。他所在的实验室曾获得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在内的系列荣誉。
视频源自上海科技节
张玉花上海航天第一位女性总指挥。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兼副总设计师、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兼环绕器总指挥、研究员。这么多头衔的背后是对航天科技的付出,是对国家深深的热爱。张玉花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着自己的心血。
樊春海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纳米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将纳米思维引入到生物传感研究中,希望通过DNA纳米技术来提升生物检测的性能。他近六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已申请8项美国、国际专利(2项授权)和20余项中国专利(10项授权)。
姚期智图灵奖唯一一位华人获得者,世界现代密码学基础奠基人。年,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踏上归国航程。不久前,他将致力于研究最前端科技的“期智研究院”落子上海。姚先生致力于培养中国人工智能“梦之队”。而且姚期智也深信:在不久之后,上海一定会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的城市之一。
吴刚我国新建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还是多型国内顶尖科考船总设计师,先后主持担纲“科学”号副总设计师,“向阳红01”、“向阳红03”、“东方红3”、“雪龙2”、“中山大学新建科考船”等设计工作。大国重器制造,对于吴刚和团队还任重而道远,那飘扬在极地的国旗红将永远激励着他们前行。
汪品先主持设计我国南海大洋钻探;完成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第一个大规模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计划”;82岁高龄乘坐“深海勇士”号3次在南海下潜科考;85岁开设科学与文化公共选修课……汪品先院士说:“我已经立下了一个“90岁计划”争取能再为国家做一点事情。”老院士用一生诠释着奋斗与奉献。
相信拥有了以他们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一定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资料源自上海科技节、央视新闻、同济大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jjj/80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