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简介 >> 静思妙莲华调心慧定得出火宅
我们的心一定要在“正心行处”,心念一定要正。心若正,道正、理正,自然我们的心境,就是在“静寂清澄”。这个“静寂清澄”的境界,是多么的轻安,多么的自在!这一定要从我们“正心行处”。
所以,我们的心跟着我们的身行,我们的身行不离我们的心,就是一个“正”字。所以正心能够,让我们这么的解脱,逍遥自在,当然,这必定要将心“定一处”。心正,还要正定。
定,定心,就是要专心。常常说,佛心是我们的心,修行无非就是要,修到回归真如的本性,那就是佛性,人人本具。所以心要专,才能够与佛心契合,这“守志不动”,我们若要专心,就是要“守志不动”。
常常说“佛心师志”,其实这是一个发心立弘愿。我们要发出了,这念与佛同等的心,我们要守志,在这菩萨大菩提道中,我们要时时要“调心不散”。我们若要专心,我们自己的心一定要调得,能够没有分散这念心,我们还是在修行的过程,难免我们的心很快,现在在这里听,不知道什么时候让心跑掉了,想入非非那个境界,胡乱跑出去。我们若警觉到,赶紧再把它拉回来,专心听法,专心说话,专心做事。我人在哪里,我的手脚在哪里,我的心在哪里。一切就要将心调整得专,不要散掉,这叫做“率直道心”。将这个心带好,直向菩提正道,直到佛的境界,这叫做“率直道心"。
我们的心既然在这条菩提道上,我们必定要用心,不要再跑往岔路去。所以要"定心不动",心坚定下来,不要受到外面的境界,将我们动摇,让我们的心,再次失去了我们的道,这叫做"调直慧定"。"调"就是要不断调整。我们的心若不好好调整,我们的心如何能正呢?心哪有办法能定呢?所以,必定要常常调整。
莫桑比克,岱霖夫妻,一天,晚上半夜十二点多,接到一通电话,这通电话是志工维多利亚,这位志工她的儿子,就是一天早上出去,要去打工,这样一早出去,一直到晚上半夜还没回来,当母亲的很担心。岱霖接到这通电话,开始就帮助她赶紧报警,就跟她说,妳不要太担心。维多利亚说:"不会,我不会担心。我会想到师父说的话,我安心。”不过,就是要向妳说一声。
就这样一夜过去了,在隔天忽然接到她儿子的电话,这通“我肚子饿。”这样一句(话),电话别人接过去了,就跟她说:“妳不用担心,妳的孩子,我会帮妳照顾,什么时候我会给妳带回去,但是,妳要付钱。”
岱霖的先生他就在旁边,要她不要和他说太多,就是回来再说。维多利亚她也很有智慧,她对答就是这样这么的稳定,之后,就要设法了,已经报警了,周围要如何找人。建议她,这通电话,既然是从南非的边防,打过来的,所以,他母亲也要去看一下。但是,要去看,她语言不通,祖鲁族(语)不懂,同时她自己也不识字,岱霖就这样仔细地教她,送她上车,不断叮咛她,她又回答她,也是说:“妳不用担心,我很相信,我的心里都有上人在,我会相信慈济。”所以这样上车去了。
她到南非的边防,就去找警察局。警察局就跟她说:“妳一个人去,我们会有便衣(警察),跟着妳走。”这样就开始。但是,又没多久,就有人将她的儿子带回来。那时候,原来儿子为什么会跑去那里呢?他儿子就这样说,他说:“要去打工的时候,一群人将他带上车。在那辆车上,总共有十五个孩子。”他上车就被人打针,他就一直睡着了,等到他清醒时,原来已经是在,南非的边防。
这孩子很怕,他就跟他说,我要去上厕所,所以就让他去厕所,他就这样逃了。逃出去到外面时,又被一群街童,送到安顿青少年的地方。这个青少年的地方,语言不通,莫桑比克有人在那里,就将这个孩子,辗转带去给这个人,语言能通,那通电话就是从那个地方,打回去给他的母亲,所以这孩子及母亲,在那位语言能通的人的地方,这样会合了,能够带回来。
二三天的时间为了这件事情,岱霖真的也很辛苦,每晚,每晚都是担心,每天,这几天,就是和维多利亚(联系)。但是维多利亚的心很定,守志不动。等孩子回来,维多利亚隔天,岱霖及她的先生就赶紧,去她家看这个孩子。然后这个孩子就问他母亲说:“我被慈济这么多人,关心我、帮助我,要不然我今天也无法回来“。这十一二岁的孩子,也懂得要感恩,问母亲说:”我以后要怎样?“母亲就跟他说,她说:”你要好好读书,到周六、周日,你可以跟我去做环保,跟我去做慈济事,这样就是叫做回报慈济人。读书才有出息,将来能够在社会,你要做慈济的事情。”
这不就是靠那一念“心定一处守志不动吗?"她不会说,"我就在做好事了,怎么我的儿子会被人绑架?"不会这样想。她一直跟岱霖说:"妳放心,我很安心,我心里有慈济,我有师父,所以我相信我的孩子没事。”你看,这就是真正“调心不散",也是"率直道心"。她相信,所以她心不乱。虽然不识字,一个人去到南非的边防,她还能够那么的沉着来应对,这真的不容易。所以说"定心不动调直慧定",这个心要定,心要调得直,直心叫做道场,那分深信的心。
前面的(经)文就是说,
那些孩子与维多利亚一样,过去在生活是这么辛苦,一旦有慈济这个法,她打开心门接受之后,心灵财富,这样她心安了。与那些孩子,听到外面有三车,他愿意这样赶紧出来,出离那个心灵杂念、欲念、烦恼的火宅,赶紧快出来。既然出来了,就懂得要选择了,这叫做精进。
"实时奔竞",知道有这条路,我们要赶紧出去,"驰走而出”。所以“到于空地”,安全了,出来就安全了。所以“离诸苦难,心再也没有烦恼,没有欲念,心地已经开阔了。
接下来,
快乐!真的,看到孩子已经出来了,所以心很快乐,因为孩子不必再在火宅之中,已经出来到外面是安全的地方,所以"住于四衢,坐师子座"。这个"四衢道",是四方八达,这个四面八达,通通都可以能通的路,不是说进到死巷里,已经来到大路了,这个大路四方八达都能通。像我们接受佛法之后,我们若了解"四谛法",我们的心能够调入"八正道",自然我们就能够很安稳了。
"四衢"就是四达,就是四面八方都通达。这就是法已经入心了,知道"苦、集、灭、道"的道理,调整心,心念正确,让我们的心很正。
所以这个"四衢道’,就是譬喻苦、集、灭、道。修小乘的人就是依四谛理入道,所以在譬喻品长行文就这样说,
其实,一直对大家说,大小乘,共同的基础,是”四谛法“。但是,特别指小乘,那就是独善其身的人。所以入了这个”四衢道“来,既然法入心了,在旷野的土地上,四方八达很安稳。在那个地方坐,表示大家已经逍遥自在了。
下面再说,“坐师子座”。“师子座”,“师子”就是狮子的意思。狮子称王,因为狮子吼出去的声音,大地会震动。所以狮子就是山林中之王,用这样来譬喻,“佛是人中师子”,在讲法,佛陀所说的法,能够感动人心,就像震动心地一样,所以譬喻是师子,是人群中的师子。所以佛所坐的地方,就是叫做“师子座”。凡是佛所到的,所以要坐的,所要安单的,都是叫做师子的座位。
“而自庆言”,这位父亲看到孩子出来,也是很欢喜,佛陀看到弟子,能够安住在法中,也是快乐。这譬喻长者一样,不论是世间的父亲,出世间的慈父,四生的慈父,都是同样的心态。所以(经)文中说,长者见子出离火宅,自庆心安,就很欢喜了,所以他坐师子座。
“诸子”,所有的孩子、弟子,出来了,同样各有座位,在“四衢道”中安稳能坐。这样是譬喻已经出离这个三界,不用担心了,所以“自庆”,他说:“我今快乐。”这是世间的父亲是这样,看到孩子出来,就是已经不用担心了。
我们可以想,若是有人的孩子在里面,那间房子在失火,大家在救,孩子开始一直出来,父亲哪有可能坐下来呢?就是站在那个门边,赶紧呼叫:“孩子快出来。”所以,(经)文中说,“在门外立”。现在孩子都已经平安了,所以大家出来了,“好啊!我放心了。来,大家都坐下来。你们坐下来,我也坐下来,彼此安心坐下来。”
但是“大机未会”。看到孩子接受到法,看到弟子接受法了,虽然安心,不过这些是小乘,他们出来了,到底还未真正发大心,所以“大机未会”,所以还要“在门外立”。
佛陀虽然他自己,已经入大涅槃了,为了未来还有这么多众生,所以他要不断再来人间,这就像在那火宅外面的门一样。既然成佛了,他还不忍心,三界中还有这么多的众生,他还来回,同样要在外面等待接引,所以还是“立”,“在门外立”。
今化小为大,执著小乘的人变成了大乘。佛陀开始的目的,是要人人与佛一样,能够体会成佛的境界,但是,大家没办法,(用)三车来诱引,设小教。现在开始要转为大教,所以说“今化小为大”。现在开始希望人人,放弃羊车、鹿车,现在应该人人,要去选择大白牛车,这样才会安心。
所以因为这样孩子都出来了,开始懂得要选择大白牛车,“而自庆言:我今快乐”。因为孩子已脱离火宅,父亲心就安了,欣慰而自快乐,这样叫做而自庆言,我今快乐。
学佛,我们应该要选择对的事情,发大乘心,立四弘誓愿,众生人群中。这就是我们应该要有的。当然,方向一定要正,除了“四谛(法)”,“八圣道分”,我们也要修,所以要时时心正、行正,“心定一处”,我们要将心调得让它专,调得让它直,调得定。若能够这样,我们才真正已经与法会道了,接受这样的法,我们已经到这条大路来。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静思电子书
朗读:明奉
文字整理校核:明葵、明蕴、明姬、明奉
图片来源:大爱台《静思晨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