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沙图图记
作者
孙卓
我第一次到非洲大陆,一年之后第一次到马沙图,虽然我的文化、文学和文字水平并不甚低,但在优美的景色面前再华美的文字也是苍白的,所以我特别规划了两篇文章,以志此行。一曰《图记》,一曰《游记》。
此为图记,斯文·赫定先生有一部《西域考古图记》。因为不求大、不求全、不求绝对正确,所以不敢名为“图志”,但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利我的亲人和朋友们能够多少有些身临其境的感觉。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因为游者皆非生物学的科班出身,对有些动物一无所知,且仅粗通英语,交流不利。另外,作者参考维基百科,说明必要的信息。对于所有生物名,作者尽可能参考英汉词典和类似物种的信息,做出必要的考证,对不能全部确考的生物学名,仅给予参考性说明。
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骆察尼项目部我的同事自年9月至20年4月间在马沙图所拍摄的照片。一并向他们致谢。
在接近马沙图的路上所见,成群的斑马和羚羊。蓝天、白云、绿树、红岩、衰草,其间斑马和羚羊交错,斑马高大而稀少,羚羊小巧灵活而繁多。挺有意思的。
这是我们所参观景区的接待处,也是当地的典型建筑。我们在这里一共见到了两个人。没有任何的宣传标志或者文字说明。
马沙图营地通往各个房间的小路。想起了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有中国古人所谓“曲径通幽”之妙。
这是马沙图主营地晚间当地人的本色舞蹈。照片由王俊超先生提供,年9月25日摄于马沙图。当读到李白的《九日登山》诗:“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也许就会无端想起这个情景。
这是我的同事在此前两个月所拍摄的同一地点另一接待处的屋顶内景,这种屋顶结构和我们国内北方传统的建筑形式类似。
这是马沙图主营地的一种客房。照片由王俊超先生提供,年9月25日摄于马沙图。我想起了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果说这诗句太沉重的话,倒还有刘禹锡的《陋室铭》比较贴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身在其中,可谓无忧无虑、无欲无求。
这是马沙图主营地的游泳池。照片由王俊超先生提供,年9月25日摄于马沙图。阳光、蓝天、白云、绿树、红砖、碧水,阳光的灿烂和树阴的静谧交相辉映,别有一番趣味。
这是游览途中,我和我们的导游兼司机Dan先生坐在老爷车上的合影。我们一行八人坐的就是这样的车,我们在这里甚至见过只有一个人的专车。
这是我们乘坐敞篷车进入景区不长时间以后见到的长颈鹿,一共有三四只,但因为我们没有提前准备好相机,所以拍摄距离较远。对四处张望、寻觅动物的我们来说,真有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味。
这是在同时我们所仅拍到的长颈鹿的“标准照”。这真是顶天立地了。想起了李白的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长颈鹿(学名:Giraffacamelopardalis)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陆生动物。雄性个体高达4.8到5.5米高,重达公斤。雌性个体一般要小一些。图中应为南非长颈鹿(G.c.giraffa)。其特征是斑点较圆,有时呈星状。底色呈浅褐色,延伸至蹄处。分布在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赞比亚、莫桑比克。
这是一只长颈鹿在喝水。王俊超先生提供图片,为年9月底在马沙图拍摄。这让我想起来中国的那句老话:大丈夫能屈能伸。
中国明朝时郑和的船队航行到东非,曾带两只长颈鹿回到北京,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明自己施政的伟大。其实这是歪打正着。“麒麟”一词据我检索,最早见于《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以及《礼记·礼运》,根据史有为先生的研究,麒麟可能就是非洲的长颈鹿,现代非洲索马里东部方言称为giri,其音通过阴阳对转与麒麟相当,当时可能由非洲通过中亚在传闻中间接输入,因此如同神物[2]。
这是游客进入景区后换乘的游览车,这张照片是我们坐在同样的车上所拍摄的外国白人游客。没车配备两名服务人员,一人负责驾驶汽车兼搜寻动物,另一人主要负责游客安全。车前有枪,枪内装有钢弹,以备不测。全车仅在后部有“MASHATU”(马沙图)字样的标志,无其他任何宣传性标志。
这种动物不知名,按图上的特征应当是角马。
角马主要分布在非洲,十分常见。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和东南部,从肯尼亚南部到南非、从莫桑比克到纳米比亚再到安哥拉南部都有;几乎所有的国家公园都有角马,因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
角马好群居,雨季结成小群活动;旱季合成大群;雌性组成的群体一般都很小,平均约八只母角马及少年公角马和幼角马。在同一区域通常共有2-25只角马,分几个小群活动。当草源充足时,7英亩的牧场就足够一群角马生活了。它们在清晨和午后活动。角马主要以草为食,也吃些多汁的植物,寿命约5到20年。
鸵鸟(学名:Struthiocamelus)是一种不能飞的鸟,也是现存最大的鸟。雄鸟可以高达2.5米,最大体重可达55千克,雌鸟较小,两翼退化,龙骨突不发达,不会飞,但善跑(时速可达65千米/时),足有二趾。雄鸟黑色,尾羽白色,是非常有价值的装饰羽毛。一般由雄鸟带领几只雌鸟群居,生活在非洲沙漠地带和荒漠草原。
鸵鸟过着游牧般的群居生活,一般5-50只左右,在他们旁边常常伴有迷人的动物,比如斑马,羚羊。他们主要吃植物,有时候也吃点动物比如蝗虫,蚂蚱。由于他们没有牙齿,他们会吞食一些小石子帮助磨碎胃里的食物。鸵鸟可以很长时间不喝水,可以借助摄取植物中的水分来生活。然而,他们是非常喜欢水的,常常洗澡。他们有着良好的视力,可以很远就发现掠食动物,比如狮子。
这是我们当天下午的另外一个惊喜。这是一头雄狮。曾几何时,有人把中国比喻为沉睡的雄狮。现在想来,这个比喻确实很贴切。
这是雄狮的正面形象,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狮子王》。雄狮重达50公斤至80公斤,全长大约.7至.8米之间,母狮体型较公狮小,但全长仍可达.4至.7米之间,体重重达0公斤至40公斤,相当于两个成年男人的重量,是非洲顶级的掠食者,公狮颈部周围包着一层的鬃毛名为“狮鬃”,狮鬃颜色不等,包括金褐、咖啡、黑色,有些狮的狮鬃浓密而杂乱,有的稀疏且平顺,科学家研究发现,狮鬃又黑又浓又乱的公狮因为长相较吓人因此很少受攻击,狮鬃太少颜色太淡看起来不吓人的公狮反而常受到攻击,狮鬃在打猎埋伏上并没有任何的帮助。
这是一只雌狮,雌狮没有狮鬃。也许它正在午休,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何况是狮子。
今天绝大多数狮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撒哈拉沙漠以北的狮于年代灭绝。20世纪时在亚洲的狮几乎全部被消灭,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是只野生亚洲狮最后的栖息地。过去除森林外,狮在所有的生态环境中都有,今天它们的生存环境大大地缩小了。它们比较喜欢草原,也在旱林和半沙漠中出现,但不生存在沙漠和雨林中。
这是我们在次日遇到的一只雌狮和三只幼仔。这只雌狮似乎超生了,哈哈,不过也有可能是三胞胎。
这是狮子母子的特写照片。不妨名之为“天伦之乐”。
这是他们吃剩下的早餐,一只没有头颈部和臀部、被开膛的斑马。可惜他们没有冰箱,而且还不会烹饪。这是真正的茹毛饮血。中国《礼记·礼运》中说:“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虽然这句话的描述对象是我们的祖先,但除人类以外,自然界的食肉动物莫不如此。
这是一群高角羚。根据英文维基百科的有关图片考证确定。它们个个身材苗条而且健美,一看就是吃素的。高角羚(学名:Aepycerosmelampus),别名黑斑羚、飞羚,中等体型的非洲羚羊。它们分布在肯尼亚、坦桑尼亚、斯威士兰、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北部、博茨瓦纳、赞比亚、津巴布韦、安哥拉南部、南非东北部和乌干达。它们生活在草原上和厚灌木丛中。在非洲,数量达万只。
这是一只雌性扭角林羚。根据英文维基百科的有关图片考证确定。这只羚羊的后面是两只南非疣猪。
这是一只雌性扭角林羚的特写照片。它的这个动作让我想起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的疣猪照片,选自维基百科。看到它们这副尊容,想起了那句歌词:虽然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这是一群狒狒,应当属于草原狒狒(学名:Papiocynocephalus)。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从肯尼亚、坦桑尼亚一直到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
在我们离开马沙图之前,我们幸运的与几群大象邂逅。这是初见大象时的照片,其实大象很多,但我们拿相机的手还是有些紧张,动作慢了很多。
这是大象在吃午饭,只是不知道是中餐还是西餐。应该是中餐,因为它用的餐具是“象牙筷子”。
这两只大象,一老一少,不知道是兄弟、父子、还是祖孙。
这是一只大象的特写,当时它大概离我们只有5米远,正在摆pose。也许它正在想:走我自己的路,让你们拍去吧。
这是一群大象,在蓝天、红土、绿树的衬托下,他们也许正在散步。这正应了那句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这是河滩上的两只斑马。属于平原斑马。平原斑马(学名:Equusquagga)又名普通班马,是东非和南非大草原上分布最广的一种斑马。平原斑马体型中等规模,腿相对较短。雄性和雌性的肩高均为.4米,长度约2.3米,体重约-公斤。雄性的重量超过雌性0%。斑马是草食性动物。除了草之外,灌木、树枝、树叶甚至树皮也是它们的食物。适应能力较强的消化系统,令斑马可以在低营养条件下生存,比其他草食性动物优胜。像所有的斑马,它们的身体为黑色和白色条纹,并且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它们也有黑色或深色鼻口。身体的前部为垂直条纹,向后部逐渐过渡为水平条纹。北部品种条纹更窄一些,南部品种腹部、腿部和臀部条纹数目更少一些。南部品种在白色和黑色条纹中间间杂褐色条纹,而北部品种则没有或者很少。虽然以前斑马被误以为白色皮肤、黑色间条,但其实斑马是黑色皮肤、黑毛与白毛相间的动物。有人认为其白纹及腹部的白色斑点是为了不让天敌发现才出现,但此说并没有证据。有些斑马在黑白纹之间还有带啡色的“阴影纹”。虽然斑马的黑白斑纹在人眼中十分的抢眼,但杂乱的斑纹可使采采蝇等害虫不会寄生在它们身上,条纹还可扰乱狮子掠食动物的目光(猫科动物的视网膜杆细胞夜视能力强,但锥细胞的辨色能力不好,所见之物都是黑白色)。当斑马成群结队时,狮子所见到的影像就会相当模糊,影像之间毫无间隔,而斑马成群奔跑时,斑纹则会使掠食动物眼花缭乱。黑白色的条纹还可调节身体的温度,形成自然的空调系统,因为白色可反光、降温,黑色可吸光、升温。斑纹在头、颈、前半身的部分也是竖直的,而后半身及脚的斑纹则是横纹。斑马视力不俗,它们并非色盲。跟别的有蹄动物一样,斑马的眼生在头的两侧,视觉较阔。它们在较黑暗的环境也能看得到其他东西,但其夜视能力在跟肉食动物相对之下也比较弱。幸好斑马的听力也颇为灵敏,环绕听觉亦比马好得多,更可以转向任意方向,以补偿对眼的夜视弱点,防止在夜间轻易被肉食动物捉到。除了视觉及听觉,它们的味觉跟嗅觉也相当不错。平原斑马的分布相当广,分布范围从非洲东部的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南部开始向南延伸,其范围包括赞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最后到达南非东部以及位在非洲西南部的安哥拉。
这是一只隐蔽在树上的豹,属于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非洲豹。豹(学名:Pantherapardus)是属于猫科豹属下的一种动物,在豹属的四种大型猫科动物(其余三种为狮、虎及美洲豹)中体积最小。肩高约0.9米,体长约一米,体重50千克。仅尾长就60厘米。豹的颜色鲜艳,有许多斑点和金黄色的毛皮,故又名金钱豹或花豹。
豹的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海拔00米的低地到海拔0米的高山都有。适应力顽强,生境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沼泽、沙漠、雪地等。豹可以说是敏捷的猎手,身材矫健,动作灵活,奔跑速度快。既会游泳,又会爬树。性情机敏,嗅觉听觉视觉都很好,智力超常,隐蔽性强,这些是老虎狮子所及不上的,它亦是少数可适应不同生境的猫科动物。长长的尾巴在奔跑时可以帮助豹保持平衡。豹在非洲及热带亚洲部分地区依然常见,然而,其分布范围正在缩小当中,原因是栖息地丧失或被分割,加上被商业捕猎、或被视为害兽,其中数个亚种也处于濒危状态,因而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整体评估为近危物种。
一只不知名的水鸟
一只不知名的水鸟
一只乌龟。它应该活得比较快乐,因为可以不必为买房而发愁。
[]这句诗和人教社语文课本中所录李白《夜宿山寺》尾联相同,其前两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后世诸书对该诗题目、作者、首联等均有多种不同说法。此诗最早见于宋王得臣《麈史》(6年前成书)、其后见于《西清诗话》、《侯鲭录》等书,诗题作《题峰顶寺》。今人童养年先生将其收入《全唐诗续补遗》,且依从王得臣《麈史》,认定为李白所作,后陈尚君教授在编订《全唐诗补编》时维持此观点。但钱钟书先生在《宋诗纪事补正》一书中说“此诗属名之争,注家纷争不已,姑两存之为妥。”
[2]引自史有为著《汉语外来词》,商务印书馆0年版,第33页。
推荐经典分享智慧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你
赞赏
长按济南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dl/1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