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地产 >> 赠书福利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学的梦想是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ISBN:2
出版时间:年3月定价:78元“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对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来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遥不可及的梦想》回应这个问题,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今大学在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同时,正冒着危险偏离其培养公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保障学术自由的核心使命。在提升国家和全球形象的竞争中,大学正在接受一种新形式的功利主义,一种偏重市场力量而非学术价值的功利主义。本书作者詹姆斯·H·米特尔曼为此提出的结构性改革建议,比当今普遍存在的不现实的全球化措施更为实用,以帮助不同类型的大学都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全球环境中蓬勃发展。书籍目录第一部分全球知识治理大学的宗旨危机
第一章现代大学的宗旨之争
第二章改革的动力
第二部分案例研究
第三章新自由主义模式:美国
第四章社会民主道路:芬兰
第五章后殖民经验:乌干达
第三部分结论
第六章多态性
第七章合理可行的替代方案
原书:JamesH.Mittelman,,ImplausibleDream:TheWorld-ClassUniversityandRepurposingHigherEducati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作者简介
美利坚大学杰出学者和名誉教授,国际研究协会年国际政治经济学杰出学者奖的获得者,赫尔辛基高级研究学院的荣誉研究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发展和政治经济学。曾任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教授和院长、丹佛大学国际研究学院(今科贝尔学院)教授和院长。曾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还曾在日本、乌干达、莫桑比克和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挑战全球秩序:发展、全球治理和全球化》(ContestingGlobalOrder:Development,GlobalGovernance,andGlobalization)、《过度冲突:全球化与安全问题》(Hyperconflict:GlobalizationandInsecurity)、《全球化综合征:转型与反抗》(TheGlobalizationSyndrome:TransformationandResistance)。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报刊上开设专栏。其最新著作《遥不可及的梦想:世界一流大学与高等教育的重新定位》(ImplausibleDream:TheWorld-ClassUniversityandRepurposingHigherEducation)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精彩观点
大学今天的壮志雄心是一个宏大的梦想,像“一颗遥不可及的星星”,不过,这种抱负与其说高尚,不如说高效。一流不是所有大学都能实现的,尤其是那些知名度不高的大学。它们往往缺乏经济手段,更谈不上政治上的精明和对高等教育基本宗旨的高度聚焦。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成为超级巨星。
对于绝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对卓越地位的遐想与塞万提斯的小说情节类似:无论多么鼓舞人心,但想要达成这项崇高目标都不过是一场浪漫的幻想。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学追逐梦想的风险被放大了。
进入21世纪,三位一体的核心教育使命——培养公民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保障学术自由正在失去立足之地。一种新的功利主义正在崛起,它优先考虑有用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而非基础性的探索;将市场价值置于教育价值之上;强调理性思维,不推崇艺术、古典语言、历史和哲学等其他思辨模式。
“世界一流”的比喻掩盖了高等教育的具体政策、实践和声明,只是凝聚若干含义的总括性概述。这些以全球化为中心思想的话语包括战略规划、最佳实践、品牌化、基准、基于绩效的生产力测评以及诸如此类尚待进一步充分讨论的概念。这些概念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概念——世界一流大学。这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一种自上而下思考和理解高等教育的方式,“世界一流”的说法已经渗透进了潜意识,往往会躲过批判性的审视。
引文试读
本书书名源于年著名音乐剧《梦幻骑士》(ManofLaMancha)中的一首经典歌曲《追梦无悔》(TheImpossibleDream)。该剧取材于米格尔·德·塞万提斯(MigueldeCervantes)17世纪的杰作《堂吉诃德》(DonQuixote)。这个故事隐喻了无法企及的理想,或者如歌词所示:“去探取那颗遥不可及的星星……不论希望多么渺茫,不论路途多么遥远”。这也如同战士间的殊死搏斗,“去和那打不败的敌人战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与音乐剧中所呈现的情景相似,大学今天的壮志雄心是一个宏大的梦想,像“一颗遥不可及的星星”,不过,这种抱负与其说高尚,不如说高效。一流不是所有大学都能实现的,尤其是那些知名度不高的大学。它们往往缺乏经济手段,更谈不上政治上的精明和对高等教育基本宗旨的高度聚焦。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成为超级巨星。
事实上,知识型机构正日益分化。在利用各种方式驾驭全球潮流的同时,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正以美国梦的方式来获取“世界一流”的地位。我认为这种假想是不切实际的,大学正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前行,但大学的发展还有其他可行的选择。对于绝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对卓越地位的遐想与塞万提斯的小说情节类似:无论多么鼓舞人心,但想要达成这项崇高目标都不过是一场浪漫的幻想。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学追逐梦想的风险被放大了。
堂吉诃德想要让世界变得崇高,而大学想要跻身全球等级体系的顶层,二者的相似之处表明,为了追求有价值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学生和教职员工都应加倍努力,过更有意义的生活。不过,这种类比并不完美。堂吉诃德以一己之力大战风车,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于他而言,目标是内部生成的。相比之下,在全球化时代,大学是一个庞杂的组织,必须应对外部驱动的质量保证标准以及一系列其他重大的技术转变。虽然从两则故事中都可以得到重要的启发,但一则故事是虚构的;另一则故事则是真实鲜活和不断发展的。考虑到这一区别,我认为当代大学正在进行一场偏离轨道的竞赛,因为他们在追逐不切实际的目标——本书将进一步阐释这一观点。
本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dc/80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