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签证 >> 珠江发出怒吼入侵鱼种乱成一锅粥
珠江真的承受了太多不该有的痛苦,不仅要忍受大量污水和废水的侵蚀,还被入侵鱼种搅和到发出“怒吼”。这些入侵鱼种各个争强好胜,谁也不让过谁,整条珠江水在鱼类的竞争下暗流涌动。让那些原本就数量和种类都锐减的本地鱼雪上加霜。
究竟是哪些入侵鱼种如此放肆?它们又是如何跑到珠江里去的?本地鱼遭到了怎样的迫害?
今天就我们就来看看珠江里哪些入侵鱼种在珠江“乱成一锅粥”,珠江流域霸主的地位又将落入哪种入侵鱼的手中呢。
珠江本地鱼的悲惨命运
珠江作为中国第三长河流,其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合淡水鱼生存。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珠江流域生活着很多经济类鱼种,在记录的种淡水鱼类中,就有53种经济类鱼种。
珠江流域但是现在,珠江水系只剩下种淡水鱼,其中经济类鱼种只剩下15个。不管在数量还是种类方面,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锐减了那么多。而且在年,专家就曾对珠江的本地鱼进行调研,发现有70%的本地鱼濒临灭绝。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珠江淡水鱼减少?其中又还剩下多少本地鱼呢?首先我们要提到的就是珠江水系,入侵鱼种对本地鱼的迫害。
入侵鱼种“乱成一锅粥”
在年,从珠江采集的鱼类样本中发现,尾中就有尾入侵鱼种,其中包括罗非鱼尾、麦瑞加拉鲮尾,另外还有一部分革胡子鲶、黑鲈、清道夫和鳄雀鳝等。
罗非鱼麦瑞加拉鲮
我们先来说说采样中最多的入侵鱼种,麦瑞加拉鲮,这种鱼也被简称为麦鲮。麦鲮来自印度,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一种新的经济类鱼种。这种一直生活在印度的鱼,有着十分强的适应能力,对水质的要求并不高,即便水温只要7℃也能生存下去。
麦瑞加拉鲮在多种水域中它都能生存下去,比如水库、江河、池塘等,有着极强的耐低氧和抗病能力。最开始,麦鲮作为经济类鱼养在养殖场,但是麦鲮有着极好的跳跃能力,因此十分容易在养殖场排水,或乘着养殖场由于台风和暴雨等天气,水位上升时逃跑到珠江流域。
珠江部分支流中外来淡水鱼的数量排名麦鲮强大的生存能力还在于它并不挑食,什么碎片和腐败的植物都能吃,有着很快的生长速度。此外它的繁殖能力更加强大,每次可以产下10-15万枚鱼卵,它们的繁殖能力还和体重成正比。
当一条麦鲮达到6斤的时候,它甚至可以产下30-45枚鱼卵,并且鱼卵的存活率还可以达到30%-50%。虽然看着存活率不算很高,但是没办法,它的基数有那么大呀。
鱼苗因此在它们进入珠江流域后,就极大地占据了本地鱼的生存空间。甚至由于它长得太像四大家鱼的草鱼,很多人在看着两种鱼时,经常傻傻分不清。
罗非鱼
除了麦鲮,最多的就是罗非鱼了。罗非鱼其实也是作为一种经济类鱼种引进中国,它来的时间还比麦鲮早一些。
罗非鱼在上世纪60年代,它们就已经来到中国,到了年,珠江水产研究所将泰国引入的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进行杂交,是新的罗非鱼能够适应珠江流域,并生存繁殖,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福寿鱼。
福寿鱼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罗非鱼竟然可以繁殖得那么快,对本地鱼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罗非鱼吃得特别多,并且也是不挑食,极大地抢占了本地鱼的何时能存空间和食物资源。
甚至罗非鱼在繁殖期间,还会去吞食其他鱼类的鱼卵,这就导致本地鱼的鱼卵存活率极大地下降。
珠江罗非鱼但是罗非鱼的鱼卵却有很高的存活率,因为它们会将自己的鱼卵吞到嘴里,然后进行孵化,甚至在孵化成小鱼仔后,罗非鱼还会跟在身边保护它们一段时间。
罗非鱼鱼苗因此即便罗非鱼的产卵数量为-枚,完全比不上麦鲮。但是却因鱼卵有着极高的存活率,因此它们的数量几乎不相上下。在几十年的繁殖下,罗非鱼已经分布在珠江水系的多条河流中。
甚至有本地人称,几乎有水的地方就有罗非鱼。
罗非鱼的肉质不过国内很少有人喜欢吃罗非鱼,大部分的罗非鱼都出口给了美国,曾经我国提供的罗非鱼几乎占据美国市场份额的70%多。在年,我国罗非鱼的产量达到万吨,其中广东的产量就达到74万吨,剩下的则来自广西省、海南省、云南省和福建省。
清道夫
要说在珠江水系,最具破坏力的应该就是清道夫了。清道夫在珠江流域内就是实打实的垃圾鱼,因为清道夫十分喜欢吃食物碎屑和污秽,可以起到清理鱼缸的作用。
清道夫在上世纪90年代,它也只是作为观赏鱼引进国内。但是国内有很多人会为了祈福,而将一些鱼类放养进珠江流域,但是他们并不了解珠江的生态系统以及清道夫的可怕之处。
清道夫鱼清道夫不仅会吃一些碎屑,更重要的是,它最爱吃的就是其他鱼的鱼卵,它一天最多能够吞下枚鱼卵。由于其身上长着像盔甲一般的鱼鳞,因此很少有鱼会去招惹它,在整个珠江流域,几乎找不到清道夫的天敌。可以说,它在珠江流域就是“横着游的”。
烤清道夫鱼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大家都不愿意吃清道夫。一个是因为它吃的东西太杂太乱,其肉质十分腥臭,还很柴,而且它的骨架也大,能吃的肉也很少。
也就是说,清道夫不仅繁殖能力强,而且还没有人愿意吃,基本上就只能让它在珠江水域里自生自灭。因此相对于其他入侵鱼种来说,人们对清道夫可以说是十分厌恶了。
清道夫鱼在这些入侵鱼的迫害下,本地鱼几乎很难找到生存之道。在上世纪80年代,入侵鱼种才3个,年达到9个,直到年已经增加到15个。
而这些入侵鱼也一直在暗中较量,要说谁在这场竞争中拔得头筹还真不好说。如果按照鱼的数量来算,那肯定非麦鲮莫属了。但如果根据它们的破坏力,那还是没办法比过清道夫。
巨骨舌鱼而且除了清道夫之外,像那些后来入侵的鳄雀鳝、巨骨舌鱼、食人鲳等也具有十分强大的破坏性,这些入侵鱼种可以说是在珠江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导致本地鱼减少的其他原因
除了入侵鱼对本地鱼的迫害,还有很多原因也导致了本地鱼种类和数量的下降。
过度捕捞
在珠江流域生活着很多渔民,他们靠捕捞来维持生活。据了解,在年,珠江水系的专业渔民就有6.8万人,捕捞渔船有3.3万艘。在从前,他们捕鱼只是为了谋生,所以还能和珠江水域的生物和谐的发展。
珠江渔民但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渔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开始不顾生态的大量捕捞。并且还采用了各种手段增加捕鱼的数量。电网、缯网等极端方式也都用上,似乎要将珠江的鱼都捞完才行。
捣毁缯网在60年代,他们一年的打捞量还能超过2万吨,后来在过度捕捞和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90年代后期,一年的捕捞数量还不足吨。
水污染
珠江流域的水污染是造成本地鱼大量锐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排放的污水和废水,导致珠江流域的水体含氧量骤降,富营养化十分严重,很多本地鱼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珠江流域的水污染据了解,在年,珠江就被迫吞掉了6.9亿吨废水和污水。到了年,废水的排放量甚至达到了12亿吨。
除了以上原因,像修建水坝、水库等都影响珠江水域鱼类的生存和发展。
花鳗鲡本地鱼就在这些多方的侵扰下,更加苦不堪言。像原本生活在珠江的花鳗鲡、中华鲟和大头鲤已经成了珠江流域的濒危鱼种,还有很多本地鱼的数量也在持续减少。
淡水鱼为了拯救珠江的本地鱼,首先还是应该解决水体污染的问题,并且加大对渔民捕捞力度的控制。而对于那些入侵鱼,也应该尽量对其进行控制。否则总有一天,珠江淡水鱼会面临像长江淡水鱼一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