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签证 >> 疫情下的文旅思考二新冠肺炎影响
编者按: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搅动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最大变量,文化旅游行业也因此受到严重冲击。这一不可抗力的冲击之大、之广、之深,已经远远超过了年的非典。一大批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从业者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身处变化之中,文化旅游行业如何总结当下、看清前路?
上海格物文化研究院在短时间里,联系并调研了部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部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度采访国内公共文化、旅游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推出专题推文——疫情下的文旅思考,以飨读者。
”“人们不会因为自然灾害或者金融危机而断绝旅游。唯一能使人们不再旅游的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健康”。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中国和全世界的旅游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肺炎在不久的将来会消除,然而它对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却会产生持久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应该就是人们对健康的重新审视。
国际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旅游从业者必须时刻“期待那些不想到来的事情(Expecttheunexpected)”。一直有危机感,时刻做好应对措施,走在危机之前,是每一个旅游业从业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国旅游业而言,如何在接下来的心理战役中占据主动,抓住发展机遇,是危机过后转“危”为“机”的关键所在。
旅游企业员工在疫情期间坚持做好客服工作图/人民网
“健康驱动下的文旅产业发展”,或许将可成为新冠肺炎影响下的中国文旅发展新方向。健康是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旅游可成为保持健康这一过程中的必要载体。全球健康峰会(GWS)是全球第一个预测健康会出现上升趋势的权威机构,该机构称,“健康已经快速发展成为爆炸性的、数十亿美元的市场,包括:健康旅游、健康建筑和设计、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房地产业、健康睡眠、两性健康、优雅的死去等。‘健康’曾经由分散的、孤立的市场(如健身或水疗行业)组成,如今一切产业都(将)汇入和融合健康,健康概念正在重塑整个世界和全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全球健康经济增速继续超过全球GDP增速,这种情况只会越发升温”。
年年初,全球健康峰会(GWS)发布了《年健康未来10大健康发展趋势》报告。该报告结合了全球众多专家的观点,包括经济学家、大学学者、未来主义者以及4.5万亿美元健康经济中所有相关领域的国际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报告的结论将对全球健康行业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在这十个趋势中,有三个趋势尤其会对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如何抓住这三个趋势,在新冠肺炎的当下重新审视我国文旅产业的未来,显得尤为关键。
音乐治愈
文化中的“音乐”产业或将引领文旅变革
年一个热门的健康趋势将是“健康音乐”。人们将在主流旅行和健康旅行目的地看到更多关于音乐和声学体验的实验。在旅游目的地的声音体验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音乐同步按摩,或随同声学生态学家们一起深度聆听大自然。也有一些前卫的旅游目的地会采用“现代听觉疗法”,例如双耳节拍,左耳和右耳听到不同频率的音调,从而会导致大脑处于冥想状态。
长期以来,声音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再生力量,可以减轻压力,改善情绪,甚至可以消除情绪障碍。事实上,将音乐融入健康的想法由来已久。19世纪时德国的许多温泉疗养胜地每晚都为客人提供音乐会。现如今,SchlossElmau是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的养生胜地,通过定期举办晚间音乐会来延续这一传统。澳大利亚的半岛温泉在其露天洗浴剧场提供巴赫浴,配有水下扬声器的游泳池让宾客在舒适的温泉中体验音乐表演。在蒙特利尔的水疗中心BotaBota内,客人可以享受根据原创音乐编排的或在现场竖琴师音乐伴奏下的同步按摩。与此同时,人造音乐并不是旅游目的地能够提供的唯一选择。从厄瓜多尔的雨林到莫桑比克的沿海地区,大自然的音乐被誉为旅游资产。在厄瓜多尔,扎巴洛河荒野静息公园的游客可以参加深度聆听练习,他们在那里“学习如何恢复失去的动物警报和度听力,专心聆听自然的鼓声、小提琴、雨滴和合唱”。同时,莫桑比克的Azura旅游度假区会提供“非洲之声健康计划”,帮助客人培养当地的声学超意识。
阿尔卑斯山图/人民网
反观国内,在肺炎危机结束的那一刻,随着旅游需求的井喷,人们对旅行过程中的健康需求会大幅增加。音乐正在成为健康领域最热门的趋势之一。旅游从业者如何通过文旅融合,一方面发掘更多的自然音乐场景,通过旅游规划和开发设计,鼓励游客丢掉耳塞,聆听大自然的交响曲;一方面将音乐产业从传统产业发展成为“健康”音乐产业,再应用新技术,捕捉人们的生物特征数据,从而创造出个性化、具有治愈作用的“音景”,加载在旅游环境中,带给旅游业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升级,将会受到市场的追捧。这也会是一个有趣的文旅融合平台,让音乐艺术家进入健康领域和旅游领域,为公众带来健康和美好的体验。
事实上,在国际上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尝试。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Endel手机应用程序,基于五声音阶(即简单的声音)、人们的生物钟和声音掩盖(覆盖分散注意力的声音),并结合心理学理论“Flow”(处于最佳状态),为使用者营造环境音景,随着使用者的生物和环境输入提供更多的数据,帮助提高使用者的身体和思想。年华纳音乐与其生成的歌曲签订的第一份非人类唱片合约。目前Endel已经吸引了亚马逊资本的大额资金投入,计划将Endel音景带入所有的日常空间:家、酒店、景区、零售空间、画廊、工作场所、航班等。中国的音乐艺术家众多,年轻的技术开发者众多,中式音乐、多民族音乐、西方音乐的融合加上在年的引爆流行的5G技术,必能开发出类似的音景,通过强烈的身临其境的环境(如虚拟现实),将基于证据和生物反馈的音乐、声音、光线和振动体验结合起来,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旅游目的地,都能让游客的“健康感官”成为可能。
中医养生
或可成为入境旅游的突破口之一
《年健康未来10大健康发展趋势》报告认为,年能量医学将在全球变得越发举足轻重。乍一看,这一关键趋势似乎与旅行无关。然而,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能量医学不仅只专注于生物黑客技术,而且也提倡利用古老的能量医学来提升人们的“能量场”。中医(TCM)和阿育吠陀(Ayurveda)是古老能量医学的代表,通过人体能量来增强能量的产生和流动。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十年中,那些对我们而言很新鲜但却已存在很久的远古能量实践将重新定义全球的新型健康目的地。
事实上,全球高端度假区六善度假村已经开始了类似的尝试。它开创的“让你的新身体成长”计划,将尖端的神经科学与古老的萨满能量实践相结合,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对医生、光疗法、静脉输液、高原训练以及臭氧和氧气疗法进行能量医学评估;同时,通过富含植物营养的饮食、禁食、植物药和大量的灵修训练,消除身体的负面能量,给旅游度假者带来身心的改变。
太极健康中心在希腊运行图/人民网
中医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瑰宝,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相协调和相统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的重要角色,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在肺炎危机后,如何将中医这个国际公认的最古老的能量医学与新型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相结合,主打国际高端旅游市场和国际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古老能量医学与入境旅游结合的新纪元,或许可以成为发展入境旅游的另一个思路。
健康公休(WellnessSabbatical)
或将成为奖励旅游的新模式
“健康公休(WellnessSabbatical)”是年开始提出的开创性的词汇。它的意思是,考虑用三周或更长的时间专注于游客的健康和身体状况,做出持久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健康和工作之间取得平衡是“健康公休”的核心概念。它与通常的“健康疗养”的本质不同在于,游客在健康调理过程中依旧在工作。“公休”一词起源于圣经中的安息日。在过去,常常是老师和学者花一年时间去做研究、写作或旅行。现在,“健康公休”就是将健康疗养与远程办公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旅行形式。它可以是团队共建的一个好模式。
太湖度假区图/人民网
国外的旅游业界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提供了一些独特的选择,将共同工作和共同生活相结合。Roam,Outsite,Behere,TheRemoteExperience,Unsettled,TheNomadHouseandCoWoLi等公司就是这方面的先锋实践者。CoWoLi公司将传统的BB床+早餐(BedBreadfast)改成BD床+办公桌(BedDesk)。印度的Vana度假区将所有客房设计成都能看到森林景色,并提供宽敞的工作空间,但不会让人觉得像办公室一样,将个人的健康和工作生活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国外已经有很多公司开始在改变自己的奖励旅游计划,首席执行官们越来越认识到员工们的健康状况,将奖励员工去高端旅游目的地度假转变为将度假和工作相结合,同时改变员工的生活方式。它们发现,在旅行的时候又能交叉工作又能改变生活方式和放松自己,将是最佳的组合。
随着肺炎危机的结束,我国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致力于将企业文化打造成“拥有幸福文化的公司”,健康公休产品将成为企业吸引优秀员工继续留任,增强员工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我国的会奖企业尤其是奖励旅游企业或接待点而言,能否调整产品结构,提供灵活的高质量的健康公休产品,以科学证据为基础,考虑企业员工的个性化健康需求,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提供各类运动和锻炼选择、健康的食物、减压治疗、冥想和健康睡眠方案,同时依靠最新技术,设置工作空间以方便工作时间,以满足与同事举行会议或电话会议,或将成为危机后快速发展的一个机遇。
本文作者
冯翔
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研究员、UNWTO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库成员、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上海中心主任、欧洲城市比较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城市管理学博士。
符湘林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新艺联副主席、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END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不慎侵权,请联系删除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创立于年初,取《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之意,由符湘林先生联合多位资深文化专家学者共同发起成立。研究院定位于第三方文化智库,以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化机构为主要客户,以推动文化实践创新、促进城市和乡村文化振兴为主要使命。研究院业务范围涵盖公共文化、文创产业、文博事业、文旅融合等方向,主要服务方式包括开展课题研究、举办行业活动、实施文化项目和提供知识服务等。研究院作为国内文化智库的后起之秀,得到了文化行业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完成了《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模式研究》《上海市宝山区贯彻落实“文创50条”推动文创发展实施意见》《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小康指标体系研究》等课题项目,举办了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联动等活动,承担了社区文化空间改造、城市书房、大数据文化场馆等项目,业务涉及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四川、重庆、云南、福建、海南、新疆等地。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