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耶稣和使徒时代(公元前6-70年)
1、基督教是唯一将其神的蒙羞作为核心事件的宗教。十字架刑罚是一种野蛮的处决方式,主要用来煽动闹事者、海盗和奴隶。本丢.彼拉多是处治耶稣的罗马执政官,他打算将十字架刑罚的罪名当作对付犹太人的最恶意的攻击,但耶稣的追随者在这个信息中发现了特殊的意义。
耶稣生在犹太人家庭,研习犹太律法,遵守犹太人的宗教。基督徒相信,耶稣的王国是一种充满爱和宽恕的弟兄情谊。如果耶稣建立了某种社团,这种社团就是一种无形的社团,一种道德或属灵团体,而不是由礼仪和信条组成的制度。它与人间各种勾心斗角的政权分离,对其他要求忠诚的声音说“不”。在一定意义上,这就是耶稣运动的诞生。
2、耶稣时代的巴勒斯坦
巴勒基坦是罗马统治下文化和民族交汇的十字路口,拥有多万人口享受着罗马文明的舒适。犹太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一半,所有亚伯拉罕子孙都鄙视外来的霸主,内心怨恨盛行的异教文化,一直排斥先后由叙利亚人和罗马人带来的希腊文化的强行输入。
犹太人有几种派别,耶稣运动是其中的一个。法利赛派强调犹太传统和实践将犹太人和异教文化分离开来,称为“分离者”。他们严格遵守犹太律法中的繁文缛节、极端不宽容礼仪上的不洁净,他们因虔诚和爱国主义而成为犹太民众尊重的领袖。撒都该派是产生于一小群富有的名门望族在圣殿中的大祭司,喜好希腊和罗马文化中精致的生活方式和时尚,属于保守的政治团体代表。奋锐党人用宗教激情发出的刀剑,武力抵抗罗马的统治。艾赛尼派退居犹太旷野,隐修和研习圣经,预备神的国度的来临。而耶稣呼召他的追随者要忠诚,不要将传教目的和上述犹太人团体的追求目标相混淆。
3、耶稣的传道
约翰领导的新先知运动,在旷野中呼告“悔改和称义”,耶稣在约旦河受约翰施洗后开始传道生涯。约翰用先知以赛亚的话解释他的使命“在旷野有人声喊,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他只是弥赛亚的先锋,用水给人施洗,“但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
耶稣在约翰宣讲的信息中找到了神的真理,不久来到加利利走村串户地传道,穿着麻衣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行走。耶稣教导的主题是神的国度,“神的国度”象征具有位格和仁慈的神的主权,而非地理意义上的或实有其地的王国。耶稣暗示说,神的统治已出现在他自身所具有的拯救权能之中。在尘世的王国中,有权有位的领导者主宰他人;在神的国度中,以爱和服侍进行管理。
耶稣身边的人越来越多,为引起了争议,尤其是法利赛人,他们公开质问耶稣的权柄。耶稣欢迎他们的挑战,将他所传的悔改和恩典的信息与法利赛人的自我为义进行对比。一个以遵守犹太人成百上千条的宗教律法为基础,一个取决于对自义的否定以及对怜悯之神的信靠。耶稣在成千上百个追随者中呼召了12个使徒跟着他一起四处行游,这12个“被差遣者”是三教九流的团体,有渔夫和税吏。耶稣知道他在神的救赎计划中担负着独一无二的角色,教导门徒时所显明的形象和以赛亚所预言的受苦的仆人一致:“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也与撒迦利亚预言的“谦谦和和地骑着驴”的形象相吻合。
耶稣骑着驴子进入耶路撒冷,在圣殿中赶走买卖人,他的举动让人想起了《旧约》诸先知的反抗。消息传遍整个耶路撒冷,人们云集于圣殿一睹耶稣的身影。流言传开,弥赛亚出现了,圣殿将毁灭。这惊动了当权者,难道这个加利利人要煽动一场反对罗马统治的新暴动?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虽然存在着分歧,但都看到耶稣自成一格的先知是危险的敌人,一派享有因支持罗马当局而拥有的特权,一派觉得犹太宗教的权威性受到瓦解(比如耶稣公开违背安息日的律法),他们联合起来共同下结论,耶稣应当受到审判并处以极刑。
4、新约
耶稣是什么意思?耶稣用自己的血来谈论新约,这是先知耶利米的回声;耶利米应许曾在西奈山上刻的石板上的《旧约》将被写在人心上的约所取代,“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这是耶和华说的。”新的时代来临了,神的子民可以通过人子所流的血,享受罪得宽恕的喜悦。那时,门徒对耶稣的话感到迷惑不解。数周之后,他们才明了其中的意义。
5、审判、死亡和复活
犹太法庭指控耶稣犯有渎神罪,投票表决将他处以极刑。罗马执政官彼拉多询问了犹太太公会成员们的意图之后,觉得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宗教争端。但他害怕冒犯凯撒,害怕外面聚集的一群好斗的叫嚣着的民众,便将耶稣交付士兵去执行十字架苦刑。
受钉十字架是一种缓慢而痛苦的死亡,耶稣忍受苦刑直到呼喊:“成了。”三天后,人们到坟墓里发现,耶稣的墓穴是空的。门徒们惊异,直到他们几次和耶稣相遇才确信耶稣从死里复活了。耶稣在加利利多次显现,其中有次告诉门徒,几天后将在耶路撒冷集合,让他们领受圣灵的“洗”。
耶稣受难后的第七个礼拜,朝圣者们兴奋地庆祝五旬节,其中有位门徒聚集在一起。突然一阵暴风刮过,他们感到被圣灵充满,冲到大街直奔圣殿。彼得向人们宣告耶稣复活的见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许多人接受了彼得的邀请,这一天约有人加入了耶稣运动,基督教会就从此开始了。
圣殿当权者对耶稣复活的信息深感不安,抓捕了十二个门徒,但被迫在次日释放,犹太公会开始采取宽容态度。第一代基督徒相信,耶稣的死亡、埋葬和复活以及五旬节的圣灵降临都是神的作为。通过使徒的教诲以及体现主耶稣的死亡和复活结合起来,初期教会在犹大地得到广泛的传播。
6、新皮袋与旧皮袋
自耶稣归天后八年的时间内,犹太公会不得安宁,无人知道该如何停止正在扩展的拿撒勒运动。公会一直禁止人们谈论耶稣,但每次拿撒勒派更加壮胆,甚至谴责犹太公会杀害了弥赛亚。司提反是一件特殊的案例,他竟公开否定摩西律法,攻击神的圣殿。他纵论犹太历史,追溯了从亚伯拉罕到摩西时代神对其子民的带领,表示摩西预言了弥赛亚的来临,用以赛亚的话来证明至高者并不住在人手所造的圣殿中,认为人们可以在圣殿之外敬拜神。司提反认为旧约的核心目的是应许弥赛亚的到来,犹太生活中的制度、律法和圣殿都是暂时的,神的意图是用它们指向将来的弥赛亚,这弥赛亚将为万民成就一切的义,耶稣就是弥赛亚的名字。十字架受难和复活等种种事件,已显明了神全能之手的证据。犹太公会群情激愤,暴民们将司提反拖到城外,用石头砸死了司提反。
司提反殉道
7、希腊化犹太人和使徒保罗
越来越多的信徒来自希腊化的犹太人,他们说希腊语,便用希腊文的旧约,希腊化犹太信徒和巴勒斯坦的信徒发生了争执。第一次基督徒流血事件发生在公元36年,犹太教和基督徒的分裂日益扩大。希腊化犹太信徒向外邦传教,成功地开展了基督教运动。在罗马第三大城市的叙利亚省会安提阿,一度超过耶路撒冷成了传教中心,耶稣的追随者第一次被称为基督徒。
保罗大约在公元44年和巴拿巴来到安提阿,他们的事工为传教事业作出巨大奉献。保罗原名扫罗,曾是迫害拿撒勒派的领袖之一,但是他纳闷人们为何宣称追随一位被钉十字架的弥赛亚?弥赛亚的意思是神特别祝福的那一位,相信十字架受死是来自神的祝福,这是非常愚蠢吗?有一次,他感受从天上照来一道光,保罗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倏然之间,司提反的论点成为事实,扫罗成了一位基督徒,改名保罗。他认为,司提反是正确的,神将律法赐予人是为了让人承认自己不能完全遵行神的旨意,使人类除了接受耶稣基督受死和复活的福音之外别无选择。凡不完全按照律法去行的人,就受到律法的咒诅;凡以行律法为本并以此来?得神喜悦的人,都会受到咒诅。幸运的是,神提供了逃避咒诅的大道,基督挂在十字架上,“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人若真正因信接受了基督,便接受了基督的道路和基督的心,真正爱神的人能按神的旨意去做。
如果说一个人有资格可以成为沟通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之间的桥梁,此人非保罗莫属,他来自三个世界——犹太、希腊和罗马。保罗讲一口流利的希腊语,对希腊思想和文献了如指掌。他是罗马公民,使他有特殊的自由权可以自处活动,在旅途中受到保护,可进入上层社会。保罗多次远游传播福音,培植外邦信徒的教会,行迹遍及小亚细亚和希腊。保罗坐船到了马其顿,踏上欧洲的土地。接着从北部的腓利比出发到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然后到了西方文明的诞生地雅典。从雅典出发,保罗来到哥林多,建立了规模相当大的基督教会。一年半后,保罗回到叙利亚的安提阿。
第三次传教旅行,保罗在以弗所建立了教会,两年后回到耶路撒冷,犹太官员将他逮捕并投入监狱。随后的两年内,保罗在犹太省会凯撒利的监狱中度过,最后运用罗马公民权将他的案件上诉到罗马皇帝那里。保罗将余生用在等待审判上,在那里被允许传教,赢得了一些信徒。但罗马皇帝尼?迫害基督教之后,再也没有保罗的消息了。到了这个时期,基督教和犹太教传统之间的裂缝已经几近不可弥合。
保罗
8、耶路撒冷的衰落
当保罗在整个异教世界中将外邦追随者集合到一起的时候,耶路撒冷教会继续严格地坚持犹太教正统思想。迫害基督徒依然可能发生,巴勒斯坦的希律.亚基帕一世,大约在公元41年杀害了雅各,而彼得与保罗一起在尼?的逼迫中殉道。
而犹太人与罗马统治者的紧张日益增强,公元64年犹太圣殿完工,成千上万的劳工失业。公元66年,犹太人开始反抗,拒绝向罗马皇帝奉献日祭。随后发生了流血战争,死亡人数达到空前。公元70年,罗马皇帝韦斯巴芗的大军攻克耶路撒冷,掳掠并烧毁了圣殿,圣城被彻底毁灭,巴勒斯坦所有的犹太会堂被夷为平地。
耶路撒冷城的领袖在异象中接受建议逃离圣城,虔诚的犹太人认为基督徒逃离圣城是一种叛逆行为,因此逃离封死了基督教会在犹太世界的命运。几年之后,犹太人禁止基督徒参加会堂侍奉。新信仰将是一场外邦人的运动,旧皮袋被撒裂,基督教与犹太教从此分离。
公元70年的圣殿毁灭,标志着使徒时代的终结。使徒的信心比反对他们的人更加持久而富有活力,基督教的教会交到新人手中,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将继续忍耐迫害和反对,在几个世纪以后呈现为罗马帝国中主导地位的信仰。
二、大会基督教时代(公元79-年)
1、大公教会
公元1世纪的基督教是一场属灵大爆炸,耶稣的门徒进入世界,保罗打开了外邦人进入教会的大门。这一时期,基督教传遍整个罗马帝国,也有可能东进印度。基督徒认识到,他们是迅速扩展的运动一部分,他们将之称为“大公”。这意味着,尽管基督教受到异教的嘲讽和罗马帝国的迫害,它仍是普世的,是真正的信仰,反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歪曲基督的教训。为了直面该时代的挑战,基督徒日益依靠主教作为他们的属灵领袖。因此,大公基督教以普世异象、正统信仰以及主教制教会管理为标志。
按提阿的主教伊格纳修是使用“大公”的第一人,他说:“只要有耶稣基督的地方,都有大公教会。”在罗马,“世界”意味着城市。保罗在帝国某个大城市中住上一段时间,以此为中心通过他的助手们将福音推进到该地区其他规模较小的城镇之中;保罗由此为基督教最初数世纪的福音传播设立了模式。耶路撒冷陷落之后,基督教运动的中心向北移动,最终转向西部。教会的第二个家园是叙利亚的安提阿。
爱德萨地处罗马帝国疆界之外,是位于安提阿东北部的小镇,是小国欧斯尔霍恩的首都。传说国王阿伯噶尔曾修书一封送给耶稣,邀请耶稣光临爱德萨。早期基督徒努力将福音传到那儿,欧斯尔霍恩成为第一个基督教王国,成为基督教和远东国家之间重要的联结点。约公元年,安提阿的主教塞拉皮翁按立一位名叫帕鲁特的爱德萨基督徒为欧斯霍恩王国首都的主教。基督徒从爱德萨继续东行,一直来到印度,印度的圣多马派相信那位基督徒就是使徒多马。
保罗开辟了至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路线,从安提阿西进的过程中,第二个著名城市是以弗所。再往西进,就是大帝国的心脏罗马,它吸引了各地区的民族来到这里。据德国学者阿道夫.哈纳克计算的结果,公元年至少有名基督徒生活在罗马,他们大多数来自下层阶级(使用希腊语)。越过罗马向西部和北部推进的时候,福音的进展似乎慢了下来。南部欧洲的法国(高卢),有爱任纽主教的大量作品可见,二世纪中期里昂有一家教会存在。三世纪末,西班牙有教会和主教,但帝国的西部地区在基督徒见证力量上弱于东部地区。并不确定基督教最初如何进入不列颠,所确定的只是来自不列颠的三位主教在公元年参加了在法国阿尔勒举行的教会公会议。
穿过地中海向南推进,来到了北非的迦太基。北非基督教产生出世界上第一批拉丁语教会,意味着他们往往属于上层阶级。穿过北非向东推进,来到埃及正西部的古利奈,五世纪有六位主教在该地区工作。环绕地中海的旅程最后是来到亚历山大,这里的早期基督徒称约翰.马丁为基督教创始人。在著名的哲学家、保罗同代人斐洛领导下,亚历山大的犹太人试图根据希腊哲学解释犹太教。基督徒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著名的教理学校致力于让受希腊文熏陶的人能理解福音。
至3世纪末,罗马帝国无一处没有福音的见证,但这种见证的力量是不平均的。力量强的地区是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和埃及以及罗马和里昂等大城市,大多数地方的乡村居民则大多未接触到福音。
2、福音的社会效果
最初的三世纪中,大多数信徒是淳朴、卑下的人——奴隶、妇女、商人和士兵。到了二世纪末,那个时代许多心智最为敏锐的人成了基督的追随者。大批基督教作家——亚里斯蒂德、查士丁、塔提安、阿萨纳戈拉斯、提阿非罗、墨利托和《致丢格那妥书》的无名作者——捍卫基督教信仰,我们称为护教士,该词源于希腊语“辩护”。高卢的主教爱任纽撰写了5本不朽的著作,反对诺斯替主义,他的神学思想为奥古斯丁解释历史铺平了道路。
出生于公元年的拉丁神学之父德尔图良(迦太基)撰写著作推动基督教信仰,用希腊语写的著作有31本现存,用拉丁语写的大批著作已佚失。公元年,改宗基督教的斯多葛派哲学家潘代努斯在亚历山大教导基督徒,他的弟子克莱门极力推崇他的著作。至三世纪,不同教会之间的往来密切,主教会议和书信往来频繁。
基督教在罗马的扩展,一是早期基督徒的强烈信念所结的果子,二是福音满足了人们心中之中被广泛感受到的内心幸福的需要,三是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基督之爱可能是基督教最有说服力的原因,基督之爱充分体现在关心穷人、寡妇和孤儿中,体现在探访监狱和矿坑中生活的人,体现在饥荒、地震和战争期间的善举中。四是殉道者的冷静和勇气,成千上万的人在罗马竞技场上见证了殉道(原意为“见证”)事件,大批异教徒皈依了基督教。最后,罗马帝国不得不和基督教信仰妥协。公元二世纪前,罗马平息基督徒的种种努力最多不过半心半意,只有极少数罗马皇帝是嗜血的恶棍。
3、迫害的理由
早期基督教会是一支高贵的殉道士军队,最高贵的是小亚细亚的士每拿的高龄主教波利卡普。罗马为什么迫害基督徒?
罗马帝国当局极其宽容被罗马军团征服的领土上的各种宗教,只要征服地区的宗教向皇帝宣誓效忠加入其礼仪,罗马几乎从来干预。罗马甚至停止了向皇帝烧香的要求,犹太人就是一种例外。犹太人是一种封闭的群体,他们大多自顾自地生活和崇拜,也没有积极的传教活动。只要当局认为基督教是犹太人的一个新教派,基督徒可以免受帝国的压制。但是犹太人明确表明他们和基督教毫无干系,情况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基督徒总是谈论他们的耶稣,四处传教而且传播极其迅速。他们不但像犹太人一样拒绝将皇帝当活神来崇拜,还竭尽全力动员全国人民与他们一起拒绝皇帝崇拜。
基督徒受迫害的首要原因是出自帝王崇拜传统,因为在帝国生活中,帝王崇拜成为核心。基督和凯撒之间的冲突不是一夜之间爆发的,罗马帝国疆域辽阔,从日耳曼延伸到北非,从幼发拉底河一直延伸到爱尔兰海岸。帝国大一统的意识如何能传递到多元的民族生活中呢?没有什么团结的力量比共同的宗教力量更强大,凯撒崇拜势在必行的成为帝国政策的基石。民众渐渐相信,任何与忠诚于凯撒皇帝相冲突的行为,只会带来帝国秩序的分崩离析。到了罗马皇帝德西乌斯的统治下,凯撒崇拜具有普世性,成为帝国境内每个种族和民族的义务,犹太人是唯一的例外。凯撒崇拜基本上为了考验人的政治忠诚,考验一个人是不是一位好公民。如果一个人拒绝完成承认凯撒是主的仪式,他就给自己贴上了叛国者和革命者的标签。基督徒不愿妥协,罗马人就认为他们是一撮隐藏的革命家,会威胁罗马帝国的生存。
罗马社会仇恨早期基督徒,还在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独特。德尔图良在《辩护辞》中说:“我们有这样的名声,就是不随从大众。”在新约中描绘基督徒的词为“圣徒”,词意为圣人,其词根有“不同的”之意。趋同而非独特是免于困扰的生活之道,人们总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与众不同的人。早期基督徒越是严肃对待其信仰,越是容易遭到大众的反对。只要按基督的教诲去生活,基督徒成了对异教生活方式的无声谴责。这不是说基督徒四处批判、谴责和反对,也不是说他们有意标榜自己为义人和高人一等,而仅仅是基督教的伦理自身就是对异教生活的批判。
拒绝异教的神祇是基督徒生活方式的核心,也是基督徒受到无穷无尽的攻击的根本原因。基督徒不可能敬拜和供奉诸神,不可能参加献祭的宴席,不可能在竞技场上狂欢,因为角斗对基督徒来说是不人道的。基督徒拒绝崇拜偶像崇拜,这给他们的谋生带来许多困难,总之,早期的基督徒几乎将自己与时代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分离开了。
基督徒无论身处何处,他的生命和信仰展现出来,因为福音引来一种崭新而革命性的对待人类生活的态度,这可以从基督徒对待奴隶、儿童和性的观点上看出。一个基督徒可能也拥有奴隶,但他们友善地对待奴隶,允许奴隶在教会里拥有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至少有一位曾经为奴的人加里斯图斯成了罗马主教。人人平等的思想应用到婴儿身上,基督徒拒绝将病弱、不想要的婴儿抱出家门送到树林中。自然而然,尊重生命的思想应用到性和婚姻上。异教徒社会经过穷奢极欲之后在彻底灭亡的边缘上摇摇欲坠,基督教代表了另外一条道路,毫不妥协地谴责不贞洁,把家庭生活视为神圣。
对基督徒的广泛仇恨有助于解释罗马人的第一次大迫害,公元64年的尼?执政期,罗马发生六天六夜的大火灾,罗马城的绝大部分化为灰烬。流言传说是尼禄引致的大火焚城,为了将民众对皇帝的仇恨情绪转移,尼禄指控基督徒纵火,大多数基督徒被捕,迫害随之而来。许多基督徒被钉十字架,被疑缝上兽皮,被放出的猎狗追扑撕裂成碎片,被拴在疯牛上拖死,被绑在柱子上烧死。尼禄和仇恨基督徒的罗马人观赏极端恐怖景象。有可能这段时期,彼得被钉十字架,保罗被斩首。
基督徒受迫害的第二个明显相关的理由是流传的种种关于他们的诽谤,说基督徒聚会是性滥交和吃人,是掩盖各种罪行的活动,这类的怀疑可怕而强烈地抓住了大众的想象力。当公众认识到他们被禁止参加基督教的各种崇拜活动时,便听凭自己的想象,从听信流言到滋生仇恨。基督徒的秘密聚会和异教公众的诽谤让罗马当权者们感到极其头痛。
基督徒受苦的第三个原因是被指控为无神论:帝国境内的许多人根本不理解无形无像的崇拜。一神论对这些人没有任何吸引力,就指责基督徒冒犯国家的神祇。在基督徒传到罗马的时代,古代神祇崇拜已几乎不存在,但罗马公民仍然希望将遵守这种崇拜的习俗视为义务。如果神祇被忽略了,灾难就会降临。如果发生了水灾、地震、饥荒和瘟疫,他们就马上喊叫:“将基督徒扔给狮子。”
《新约》中约翰的《启示录》将压迫信徒归因于魔鬼或巨大的红龙,魔鬼通过两个代理(野兽)发动反对圣徒的战争。第一个野兽来自炸弹中即帝王权力,第二个来自地上(假先知)即帝王崇拜。那么,基督徒用什么来捍卫信仰呢?约翰说:“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
4、神学的争论
神学,源自希腊词,意为话语或理性思想。神将心智赐予我们,盼望我们在思考其真理时运用这种心智。宗教,是指我们信仰神,努力依照信仰去生活。神学试图理性地解释我们的信仰,是对宗教的思考。神学并不等于神的启示,是人对启示的理解,是人类在教导和布道中明晰地表达神启示的一种努力。人隶属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用不同的方式解释神的真理。
2-3世纪的文化主要有两种——犹太文化和希腊文化,最初的门徒为犹太人,最初的归信者大多是犹太会堂中皈依犹太教的希腊人。两种文化背景之间的尖锐冲突一开始就非常明显,犹太和希腊这两种力量代表着教会思想中两种对比鲜明的影响力量。对犹太基督徒来说,神是犹太人长期以前所信仰的独一的神,当他们认识到神也是万民的神,依然将神视为他们一直如此理解的位格神,人通过神的位格名称即耶和华认识神,神的同一是位格同一。对希腊基督徒来说,神的同一是一种抽象,他们通过哲学提炼,通过数学思想过程形成他们的神学观。希腊化犹太人在归顺基督教时才接受神的位格属性,但是更加抽象、哲学化的观念仍然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
第一代基督徒是犹太人,他们从神应许赐予其子民一位救世主的角度来表达关于耶稣的信息:“耶稣是弥赛亚。”在传福音的过程中,使徒强调耶稣的复活过于耶稣的受难。他们遵从耶稣的教导,指出耶稣的经历以及教会的诞生应验了旧约的经文,“这就是曾经预言过的。”耶稣是逾越节的羔羊,是第二亚当,是大卫的子孙。
在教会史上,基督教正统的含义是指多数人的观念。大公基督教是普世性的而非地方性的,是正统而非异端的。使徒们一方面几乎全靠犹太圣经的语言和概念,另一方面尽力在基督福音的真假性之间划分明确的界限。他们认为信仰是根本,对基督的崇拜是信仰的核心,一世纪的基督徒以基督论作为不可妥协的分界线。他们认为把耶稣的身份和教诲分开,将超自然教义抛在一边,抬高伦理教诲的地位,强调基督徒的行为,都是对信仰的背叛。早期的大多数基督徒认识到,他们不仅面对可怕的敌人——像和帝王崇拜之间的冲突所证明的那样——而且面对来自身观念领域的危险,这种危险更为隐秘。如果基督教信仰被“另类的福音”所侵蚀,其生命力就失去。
坏神学被称为异端,而异端在拓荒性地阐述真理的努力强迫教会塑造出“好神学”——关于《圣经》的系统周全的论述。在早期教会,最雄心勃勃的尝试者是诺斯替派,沿着各种“属灵”的路线重塑福音,这种属灵世界的特定知识成为使徒时代基督教的主要威胁。正统基督徒和诺斯派之间常常势不两立,使徒信仰接受拯救观、至高无上的神性观、天使在宇宙中工作的观念,诺斯派认为这些观念源自低级且粗俗的解释,是“物质化”的基督教引入的。
诺斯派的基本信条是二元论,相信世界最终分为两种宇宙力量:善与恶,与希腊哲学一致,他们将恶等同于物质,认为任何创造之神都是邪恶的。而终极的神与物质世界毫无联系,与任何罪恶的倾向相去甚远,他是彼岸世界的神,就是犹太人的神。他们喜欢善神派谴基督的思想,认为终极的神派谴他的从属力量“基督”进入世界将人从物质锁链中解放出来,基督与物质没有联系,耶稣根本没有肉身,是一位聪明的幻影。总之,基督不可能是人。
诺斯替主义者努力调解基督和福音与他们那个时代的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否定了道成肉身这一大事件,从而丢失了福音。他们总认为自己拥有秘密的信息可以否定反对他们的人,说耶稣已将信息传递给诺斯替教师,而且耶稣将这种信息向被物质迷惑的、建立教会的犹太人隐藏起来了。如果这个论点不能成立,诺斯替主义者会求助于某种来自天国的特殊启示来证明他们的观念。
基督徒奋起反抗诺斯替异端,早期基督教信条的最佳概述就是《使徒信经》,它最初作为洗礼忏悔词出现在二世纪的罗马(学者们称《古罗马信经》):我信全能神,我信耶稣基督,神的独生子,我们的主,因圣灵感孕,从童贞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被钉十字架上,受死,埋葬下到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和死人,我信圣灵,圣而公之教会,罪得赦免,身体复活,并且永生。
首先,该信经建立在三一信仰之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qz/77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