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交通 >> 上海疫情之下的吃猫鼠效应
大家小时候看过《黑猫警长》吗?吃猫鼠是动画片《黑猫警长》中的角色,一只耳的舅舅,来自非洲曾带领众鼠袭击派出所,杀害了白猫班长,最终被黑猫警长抓获。另外小说中阐述:非洲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等国家生活着一种吃猫鼠,它能从嘴里喷出一股具有麻醉性的唾液,使猫接触后浑身发抖,瘫倒在地。吃猫鼠趁机跳上去,咬断猫的喉管,吸尽猫血,再把猫拖到鼠洞去美餐。
你固有的认为猫吃老鼠是常态和必然的话,那就错了。如果你总是用惯性和传统思维看待问题,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就比如在游戏中当你自信满满全血准备吊打残血对手时,往往血淋淋的教训是,你被反杀了。残血对手反杀满血英雄的案例比比皆是。
吃猫鼠效应被用在管理中形容切记用一成不变的思维看待问题,时刻保持动态思维和发展眼光,切忌“刻舟求剑”式的对待问题。特别是不要认为竞争对手弱不禁风、胆小如鼠,结果很可能是你被疯狂虐杀、折戟沉沙。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上海疫情。根据上海市卫健委(4月9日)通报,8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例,无症状感染者例。3月以来,上海市累计感染人数突破15万。疫情仍在高位运行,拐点至今未出现,目前上海疫情的规模已经超过2年前的武汉,各地也在驰援上海。
曾经应对德尔塔病毒的超级优等生,“精准防控”的全国典范,备受大家称赞。但是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扩散,显然是认识不够,应对不足的。病毒的变异和扩散对于疫情防控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你还固有的认为“奥密克戎”就是当初那个随时可以秒杀的“德尔塔病毒”,那你就轻视病毒的威力了,藐视对手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
“上海之所以不能封,是因为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上海这个城市还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承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甚至于对全球经济都有影响”,这句话到现在一直饱受网友的争议。我倒认为:“在病毒面前,我们不能有任何懈怠和轻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生命健康永远是第一位”。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们已经看到上海的防控措施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和精细化的调整,上海毕竟是一个超级学霸,一定会随时调整防控政策,勤奋扎牢防疫的篱笆,把刚刚冒头的奥密克戎严密封控彻底打趴。
另外很多主张“共存派”人士,认为即使感染新冠病毒,也仅仅就是发烧感冒而已,病毒没有这么可怕,害怕感染的人就是杞人忧天,认为主张“清零派”人士就是胆小如鼠,病毒并不可怕,封城和全民核酸是一种畏首畏尾的做法。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新冠在全球肆虐,新冠疫情现在每天的确诊人数依然居高不下,数据的攀升和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意识以及“共存派”的大肆宣扬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新冠病毒并不简单,并不容易对付,它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可怕。
根据阿尔茨海默氏症协会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研究表明,即使是轻微的COVID-19病例也可能与康复数月后的认知缺陷有关。一项针对名以前患有COVID-19的老年人的阿根廷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人在数月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三分之一的人在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方面有严重的“痴呆样”障碍——这一比例远高于在特定时间患有痴呆症的普通人群中5%–8%的老年人。
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一旦病毒影响了嗅球,并在那里产生了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成像看到这些变化。那么大脑中与之相连的其他地方也会变得异常,无论是功能还是结构,或两者兼而有之。即使是轻微的症状也可能对大脑产生长期影响。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新冠病毒可能是通过免疫激活、神经炎症以及脑血管损伤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新冠病毒给人们带来的,除了视觉下降、丧失味觉和嗅觉,还有损伤肺部、肾脏或心脏、引起神经错乱等等问题。痊愈患者根本无法知道,这些后遗症到底会跟着自己一段时间,还是永远都存在。人类的历史,就是和病毒合作又抗争的历史,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免疫体质都不同,对待疾病和病毒,我们不但要有防范意识,更要有敬畏意识,不要轻视任何对手,藐视对手的后果很有可能是致命性的。
疫情之下,我们要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时刻警惕疫情零星“火苗”,时刻绷紧防疫之弦。如果你继续认为病毒并不可怕,自身免疫力强大。那么到最后你很有可能被病毒秒杀,吃猫鼠效应的噩梦让你终生担惊受怕。
众志成城战疫必胜!
(部分文图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