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

志愿者风采5丨风雨莫桑情

发布时间:2022/5/10 19:37:36   点击数:

(全文共计字,阅读约需7分钟)

干旱少雨、炎热难耐可能是很多中国人对于非洲的笼统印象。但当去年8月我作为一名汉语志愿者教师来到位于非洲东南部的莫桑比克后,终于颠覆了先前我对非洲的想象。莫桑比克的雨季比旱季长,即使是在最热的12月和1月,也比国内很多地方的夏天要凉快。因为持续几天的高温后,印度洋的海风就吹来了,有时还裹挟着大雨,气温立马就降下好几度。

首都马普托临近大海,到了雨季,只见天空的一片片白云,在海风不停地裹挟下,越积越厚,颜色由浅变深,不一会儿大雨准会肆无忌惮地砸下来。有时这边天空下着雨,不远处却依然艳阳高照,似乎要把那雨水立马蒸发掉。看到这非洲特色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当地人丝毫没有为之动容,却让初来乍到的我显得格外新奇。

好奇心驱使着我拿出手机兴奋地记录下每一道闪电,每一声轰鸣,享受着生活中不时出现的惊喜。记得小时候放暑假,每逢刮风下雨打雷的天气,妈妈总是打收好衣服、关好门窗、关掉电视等等,有时还特别提醒“把狗也拽进屋里”。每逢这个时候,在家做作业或耍懒贪玩的我们,干完“防雨”的活儿之后,总是隔着窗户、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等待瓢泼大雨的到来。老实说,没来莫桑之前,这份孩提时代特有的“雅致”早已成了“昨日黄花”,如今却又与我“不期而遇”了,在这块陌生的大地上,恍若又回到了故乡的“盛夏”。

风雨交加

或许是这场雷雨来得太过仓促,所以没有人能及时察觉,学生们都被雨逮了个正着。那些经常以下雨为由缺课的学生,看到这雨来得不是时候,在座位上用葡语窃窃私语,似乎在埋怨这突如其来的雨。大概是感受到了我的质疑的目光,他们才开始有模有样地温习功课。看着前排学生翻开的书本上正写着:“雨水浸透了衣服,汗水湿润了脸庞,滴落在书本上……”。

在中国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晴天白日,都可以看到撑着五颜六色的伞,匆匆忙忙行走在大街上的人们。可能是习惯了马普托变幻莫测的天气,也可能是因为小小雨伞难挡强劲的印度洋海风,也许认定雨水本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所以即使遇着刮风下雨天,当地人也很少打伞,十分笃定地走着。也许只有这雨水,才能养育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才能有路边的水果吃,才会有江河湖海里取之不尽的鱼儿……对于这份“大自然的善意”,莫桑人给予了足够的虔诚。

风雨中透过车窗的马普托夜景

转眼到了傍晚,那桀骜不驯的风雨又趁着夜幕卷土重来。随着一声巨雷响彻天际,树木也开始猖狂的摇曳、沙沙地作响,像是在为风伴奏。这种“助纣为虐”的做法,无疑为漆黑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恐惧。记得小时候,每遇雷雨天气,妈妈总是唠叨着说“雷雨天玩手机会‘过电’”。起初我不以为然,认为是大人吓唬小孩子的把戏,直到后来有一天,听说隔壁村庄有人雷雨天玩手机被雷击中了,我才开始担惊受怕起来。但时间长了,就又都忘记脑后了。

现在身处异国他乡,隔着窗户向外眺望黑夜,不时有闪电划破天空,雷声也会在头顶炸响,雨丝时大时小的下着……每当这时,躺在床上的我,总会打开思想的闸门,不禁在内心里自我问道:鸟儿的小窝今晚能否安然无恙否?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今夜该去何处躲雨?我班的学生们明天都会按时到课吗?还会有哪几个学生因为风雨、亲人病故、无钱坐车而缺课呢?每每想到这里,我又会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化作了忧虑,叩问着我的心扉:明天的课如何上才能让学生听得更有趣?明天会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一小步吗?“自寻烦恼”的我却也循着这份忧虑缓缓沉入了梦乡中的课堂。

摇摇欲坠的电线

次日清晨,雨声依旧,不过却极其温柔,放眼而望,一切又变得那么自然和谐了。撑着伞走在去蒙大孔院的路上,门前的保安依旧坐在椅子上气定神闲地相互调侃着,头顶重物的妇女依旧来来往往,似乎完全没有受这细雨的影响。一路上也看到零零星星有人撑着伞,却都不如我步履匆匆。

赶到教室休息片刻,我便倚在门前的栏杆上寻找学生的身影,心里盘算着:万一请假学生太多,今天的新课还要不要上……好在学生们对于这“天降之物”并没有大惊小怪,而是习以为常,并尽情享受这份雨中的清凉。课堂上,总是带着倦色的学生变得生龙活虎,跟读生词的声音也更加洪亮了,就连回答问题也不再支支吾吾了。虽然这让我有一点儿诧异,但更多的是惊喜。也许我们也应该像莫桑人一样,对这风雨多几分敬畏,多几分感激之情。

和学生们的合影

回公寓的路上,我也索性收起雨伞,学着当地人的模样,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回。满载国际学校学生的校车一辆一辆从我身边驶过,由近及远都能感受到孩子们放学回家的欣喜。这时我不禁想到:孔子学院的学生很多都是坐当地公交车(类似国内的小面包车)来上课的,有的来回一小时,有的每天要耗去三四个小时,风雨兼程,只为学习汉语。每每想到这些,我对他们在课堂上的疲惫神情也就理解了,相反,我该如何加倍努力?如何让他们的汉语进步更快一些呢?

经历了几个月的风雨莫桑,我也不再大惊小怪。我见过雨中劳作的莫桑人,脸上挂着雨珠,在彩色的太阳雨下闪着光,嘴上挂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冲我们热情地打着招呼。每每这时,只觉得这儿的风雨是有情的,它体恤着难耐的酷暑、枯黄的庄稼,催促着路上的行人快些回家,更激励着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路上一往直前……

学校上空,风雨过后的彩虹

教师介绍

印有顺,辽宁辽阳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读,现任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

风采再现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jt/82172.html

------分隔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