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交通 >> 文学悦读三普实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6月6日14:00,在16-,“文学悦读”读书会本学期的最后一次活动在领读人郭建玲老师的分享中圆满完成!
本次读书会分享的内容
布拉格汉学学派又称为“捷克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著名汉学家普实克领导的一群研究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师生在布拉格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汉学流派。普实克作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先锋,翻译与批评并重,突破了只注重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封闭式欧洲传统汉学,开始重视在国际格局和比较视野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揭开了欧洲新汉学的第一页,其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对中国学术界以及欧美汉学界至今产生着深远影响。普实克开创的布拉格汉学学派地处欧洲中心地带,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欧洲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辐射作用,其实践对当下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领读人:郭建玲老师
郭建玲,浙江兰溪人,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杜克大学访问学者,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出版译著、专著6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多次全文转载。
郭建玲老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带我们了解普实克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巨大影响,下面让我们跟随郭建玲老师的步伐,走进普实克的文学天地,走进布拉格汉学学派的世界。
普实克是谁?
雅罗斯拉夫·普实克(Prusek,Jaroslav-),捷克斯洛伐克最著名的汉学家,布拉格汉学学派实际的奠基者,他所领导的东方研究所曾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最有成就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影响辐射欧美。译有《论语》及《聊斋志异》《老残游记》《呐喊》《子夜》等中国文学捷克文版。著有《话本的起源及其作者》《中国的历史与文学》《抒情与史诗》等学术著作和文化游记《中国,我的姐妹》。成长于捷克斯洛伐克,文学研究起步于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众多现代文学家有广泛而深入的接触,是一位既熟稔中国传统文化又深谙中国现代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
主要观点
①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中国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自文学革命爆发以来一直被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知识分子割裂开来,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等革命性观念似乎将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置于对立面。
而普实克认为新文学与传统文学是紧密联系的。民间通俗文化(白话文化)的传统、士大夫文化(古典诗歌)的传统等,它们都蕴含着新文学的基因。除此之外,古典诗歌集中体现的文人文学的抒情性也是一份经久不息的遗产,传统文学中也是具有现代性的,文人传统与民间通俗文学是相互融合的。新文学能够蓬勃生长的原因,本质上还是源于传统文学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滋养。
②新文学的主要特点:
普实克认为新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
1.抒情:以鲁迅、郁达夫为代表,其作品是主观主义及个人主义、情绪、色彩、想象力等的完美融合,是一种文人文学的传统。
2.史诗:以茅盾的小说为例,是个人在历史作用下情绪的彰显,体现了欧洲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客观上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画面而不突出个人形象的“史诗”传统。而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也足见史诗级的社会画面而不突出个人形象,更为强调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群体如何做、到哪去的问题。
因此,普实克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抒情与史诗的变奏,而非进化。
③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是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冲击,而新文学的产生是对冲击的被动回应?是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与笼罩下生长?还是二者平行产生、平行发展?
而普实克的观点则认为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是“对抗”(Confrontation):强调一位独创性作家在面对外来文学影响时所作出的积极回应。中国现代文学表面上虽受欧洲十九世纪文学的影响较多,实际上却与西方现代派文学更相似。有的中国作家在运用现代派所提倡的技巧方面,甚至比西方作家还更成熟,水平还更高。
在世界格局中有何贡献?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捷克的布拉格学派的影响辐射欧洲乃至世界。年《通报》普实克与美国汉学研究界代表夏志清的论争——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点燃了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热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影响力,对李欧梵、胡志德等美国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哈佛教学期间,普实克成为新一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军人物李欧梵的老师,从而将其影响延续至今,且范围远超捷克。
筚路蓝缕推广中国文化,作联结世界汉学的桥梁。今天,捷克的汉学研究依然蓬勃兴盛,中国文化研究仍然是一门受欢迎的科目。普实克的一生,经历20世纪欧洲与亚洲众多历史性时刻,见证了捷克和中国的沧桑巨变,参与并推动了两国的跨文化对话,并使之走向世界,生生不息。
尾声
在读书会进入尾声之际,郭建玲老师与在场同学展开更深入的交谈,如《中国,我的姐妹》这一题目的含义、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等,更是勉励国际学子要多尝试翻译文学作品,以青年该有的翻译心态,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也架起文学交流的桥梁,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外国文学在中国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
陈露
图片
丛日鑫图二、三源于网络
编辑
邓如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