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交通 >> 澳門大學bull40年
澳大創校40年以來,在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師生職員的奮鬥下砥礪前行,銳意進取,已發展成為一所中西多元融合的國際化綜合性大學,為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貢獻重要的力量。
培訓人才貢獻社會
澳門大學(澳大)創校40載,砥礪奮進,見證了澳門社會翻天覆地的轉變,從一所小型的社區大學發展成為世界排名前、亞洲大學排名37的國際化綜合性大學,歷年培養近60,名畢業生,分佈各行各業,對推動澳門社會的發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澳門首間現代大學
年,澳門第一所高校──聖保祿學院成立,開啟了區內西式高等教育的先河。聖保祿學院於年被燒毀後未有復建。直至百多年後,私立東亞大學在年成立,澳門的高等教育史才得以延續。
東亞大學的創立,
▼標誌著澳門現代高等教育的開始。
▲創校校長薛壽生教授在東亞大學成立典禮上致辭
年3月,RicciIslandWest有限公司獲澳葡政府批租土地後,黃景強、胡百熙和吳毓璘創辦了澳門首間現代大學——私立東亞大學,亦即澳門大學前身。三位創辦人不約而同認為,只有培養人才,城市才能真正發展,因此要創建澳門第一間現代化大學。當時何賢、崔德祺、馬萬祺及何鴻燊等社會賢達都紛紛支持,成為東亞大學校董,此外還有多位東南亞僑領投入資金支持。
(左起)薛壽生教授、黃景強博士、吳毓璘博士、饒宗頤教授、羅慷烈教授、胡百熙博士於《東亞大學創建記》立碑典禮合影
東亞大學的創立,標誌著澳門現代高等教育的開始。薛壽生教授獲委任為創校校長,將國際化作為辦學定位,以英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建校初期,大學按英式教育制度設有本科學院、預科學院和持續教育學院,早期學生大部分來自香港和外地。
東亞大學早期的學生除了來自澳門,還有很多來自香港和外地。
培養過渡期急需的人才
年澳門政權交接前的過渡期,澳葡政府急需解決公務員本地化、法律本地化、確立中文的官方語言地位三大問題,於是通過大學培養有關的本地人才。
上世紀90年代,澳大為澳門過渡期培養急需的人才
澳葡政府在年通過澳門基金會收購東亞大學重組。大學其後陸續設立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科技學院和教育學院。年,科技課程和教育課程設立,培養本地科技人才和加強本地中、小、幼教師的培訓。大學還開設法律課程和公共行政課程。年,大學將本科三年制改為四年制,並將本科學院重組。年成立法學院。至年澳門政權交接前夕,澳大已有全日制學生2,人,其中人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培養本地法律人才
澳大不遺餘力培養中葡雙語法律人才,包括在年開辦首屆中文法律課程,年開辦法學碩士學位-歐盟法、國際法及比較法(英文)課程,讓澳門、內地、香港等地的學生攻讀。年起,大學開辦五年制的法學士學位課程(中葡雙語授課),培養中葡雙語法律人才。法學院成立以來,為澳門培育了大批法律人才,畢業生有3,名。目前,澳門多數司法官都是從澳大法學院畢業或曾在法學院進修。大部分華人法官、檢察官和律師都是澳大法學院的畢業生。
黃顯輝
立法會議員、律師黃顯輝是澳大在年開辦的第一屆法學士課程學生,當時澳門完全沒有華人律師、法官、檢察官,他於是報讀了這個以葡語授課的法律課程:「當時因歷史給予的機會可以發展事業,為澳門回歸祖國參與相關的工作。澳大對於澳門法律人才的培養做了大量關鍵的工作。」
培養本土工程師
社會進步需要不同專業的人才。科技學院創院以來,為澳門工程界和科技界培養大批精英。澳大的工程學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前。
鄭德信
在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澳電),不少澳大畢業生成為了重要技術崗位的工程師或負責人。年畢業於電機電子工程系的鄭德信,學士畢業繼續攻讀至博士,現為澳電的高級工程師,他說:「澳大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平台、師資及學術環境,同時澳電亦提供一個良好而安全的工作環境及實踐機會,使我的工作事半功倍,並成為一名融合學術、技術及研究專長的工程師。」
為教育界輸送人才
在澳門過渡期,另一任務是提高私立中小學教師的質素,中小學教師的培訓成為澳葡當局優先工作。年,教育學院開辦中學教師培訓四年制本科課程,在年至年培養了逾1,名學生。該院至今培養了學士、碩士和博士生逾3,人。不少澳門中小學校校長、教師等教育工作者都是澳大教育學院的畢業生。
林劍如
澳門協同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林劍如是教育學院首屆畢業生,她說:「在澳大,教授的引領和指導、新的教育理論及技巧對我一直受用無窮。」這批畢業生在畢業後學以致用,積極為澳門貢獻專業力量。
年畢業於教育學院中文教育專業的何詠詩現時是澳門浸信中學中文科教師。她坦言,澳大「走出去、請進來」的教育模式讓她拓寬國際視野,獲益匪淺,「大學時我受到教授們的啟發,當自己投身教育事業時,亦勇於嘗試創新的教學方式。」
何詠詩在年獲全國最美教師獎
另一位同樣服務澳門教育界的科技學院和教育學院畢業生陳敬濂,於年成為澳大首位教育學博士。他經過10多年的努力,在培正中學從一名數學教師晉升為副校長。他說:「在澳大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讓我明白教育的真正意義——要當每一名學生的明燈。」
陳敬濂(中)與學生分享心得
培養中葡雙語人才
在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語言及地理環境下,澳大在傳播葡萄牙語言和文化,以及培養具專業葡語能力的雙語或多語人才方面可謂責無旁貸。大學早年創校時,已通過文學院開辦葡語科目,年更成立葡文系,該系目前已是葡萄牙和巴西以外最大的葡語學術單位,培養中葡雙語人才。
澳大在澳門過渡期擔當起培養中葡雙語人才的重任
年澳門回歸前,在華人為主的本地社會中,除了土生葡人,只有極少數華人通曉葡語,大多從事教育或在政府擔任翻譯。澳門回歸後,隨著特區政府對培養中葡雙語人才日益重視,報讀葡文系的學生也與日俱增,而近年中國和葡語國家的貿易迅速增長,葡語地位更見重要。培養更多熟悉葡語的專業人才,早已是澳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培養中葡雙語人才既要滿足澳門發展所需,也要服務國家對外合作。年葡文系畢業的葉進洲現今長居於葡語國家安哥拉,與朋友在當地合資創業。
葉進洲
畢業那年,他獲邀至安哥拉的公司當翻譯,當時不是所有人都看好他到非洲工作。葉進洲說:「因為我在澳大讀葡語、精通葡語,很快贏得了公司信賴。我還利用語言優勢,不斷在當地積累經驗和人脈,有助拓展業務。」
培養社科人才
社會科學學院一直與澳門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繫,致力培養有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其畢業生分佈於各行各業,有些甚至走上創業之路,以其所學和研究服務社會。
張榮顯
年畢業於英文傳意課程(傳播系前身)的校友張榮顯,畢業後留校任教13年後,於年成立澳門首間研究諮詢機構,現時已是互聯網研究及大數據創業先鋒及實踐者。張榮顯說:「大學時期的課程培養了創新的思維,參加學生組織的活動,也有助我後來帶領團隊;10多年教學及研究經驗的積累,對創業創新起到關鍵的作用。今日,我的公司尤其是在互聯網研究和大數據分析方面,基本上成為引用參考的權威來源。」
培養工商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學院經過30多年發展,為澳門培養了眾多工商業人才,教研成就卓越,更是澳門首所獲得國際商學院聯合會認證、工商管理碩士協會認證的商學院,也是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正式會員,擁有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培育了超過一萬名畢業生,遍佈世界各地,當中不乏社會中流砥柱,如澳門特區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高等院校校長、傑出企業家等。
劉少榮(左二)年獲澳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太平洋航空控股有限公司集團創辦人及主席劉少榮年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他表示在澳大的求學經歷,為他開拓事業打下強心針。
繆子美
另一位在年取得會計及金融學士學位的繆子美,現時位居富達基金(香港)有限公司亞洲股票投資總監,她說:「當時大學的課程旨於培養國際通才,課程有助我們發展領導才能。」
周可祺
不同年代有不一樣的人才輩出。2年畢業於工商管理學院的周可祺,年獲英國皇家特許學會之一的英國倫敦銀行與金融學院頒授會士名銜,他表示在澳大的四年學習,為其專業發展奠定了紮實的根基。
擴生源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年,澳門回歸祖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澳大在完成配合過渡期培養人才使命後,增加學科、優化校園設施、提升師資質素和強化研究實力,並推動設置一系列新的學士和碩士課程、調低學費及提供獎學金和財政支援,學生質素不斷提升。
東亞大學創校初期,學生主要來自香港,到了澳門回歸前後,澳大學生已轉為大部分來自本地。對本地高中生來說,澳大曾經並非首選。隨著教研質素提升,加上在2年及年學費下調,澳大成為本地學生的最佳選擇。對招收內地學生時,錄取要求也從高考的二本線提高到一本線。
在澳門回歸前後,澳大已成為本地學生的最佳選擇。
高水平的大學不能只培養本科生,還要孕育研究生(碩士和博士),為社會輸送高層次人才。澳大從年秋起著力招收碩士生,由一個專業增至六個專業,廣受社會歡迎。至年,大學已有20個碩士學位課程,擁有名碩士生,以及過百名碩士畢業生。澳大不久更開始招收博士生,年首名博士生畢業。年澳門回歸至今,澳大培養了45,名各類人才,推動澳門社會經濟發展,貢獻殊深。
「四位一體」創新教育模式
澳大多年來在特區政府支持下優化軟硬件,完善人才培養策略,提升競爭力。年,在中央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支持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對設在橫琴島的澳門大學新校區實施管轄的決定》,同年澳大新校園奠基。新校園項目體現國家對澳門人才培養的重視,也為澳大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澳大新校園興建前的鳥瞰圖(攝於年)
年12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澳大考察,期間與書院學生討論中華文化。
新校園於年11月5日啟用後,澳大從氹仔舊校園一所走讀式的社區型大學逐步提升為書院制綜合型大學,推行融合專業、通識、研習和社群教育的「四位一體」教育模式。澳大現設10所住宿式書院,是亞洲最具規模的住宿式書院系統,書院與學院制度相輔相成,從多方位培養人才。科技學院博士生胡致遠在本科階段住進書院,利用書院創設的實驗環境研發出無人機和電磁炮,他說:「書院對學生的支持,有助學生拓展課餘特長。」
胡致遠發明的飛行摩托
多措施培養高端人才
人才對於澳門邁向產業多樣化舉足輕重。澳大在年推出「澳大濠江人才計劃」,至今招攪了一批高層次科研人才,包括來自一流高校的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員。
近年,澳大因應社會發展及市場需求不斷完善學科建設,重視人才培養在社會的可應用性,例如在年增設工商管理博士課程、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數據科學碩士學位課程。並正積極籌備新的應用型公共行政學博士學位課程、教育博士學位課程、微電子碩士學位課程、金融科技碩士學位課程,旨在培養相關領域的高層次人才。
在「3+3+3+3」的新科研佈局下,澳大積極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人才培養。年已開辦數據科學碩士學位課程,培養大數據領域的新型專業人才。未來還將繼續推動與清華大學等一流學府成立的聯合博士後培養項目,冀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不惑新航,揚帆追夢!」經過40年淬礪奮發,澳大正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展望未來,校長宋永華教授說:「澳大要為澳門多元產業發展培育更多高水平的創新人才,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同時也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和世界擔當四大核心素養的人才,以建設澳門,服務國家,貢獻人類!」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澳門大學成立以來的科研故事,是澳門過去數十年科技發展的重要寫照。由一無所有到初見成果、從不斷突破到走向產業化,一代代澳大人不懈研發嶄新科技,並致力將它們轉化為改善人們生活的產品和服務。
成果走向市場
近年,許多澳大團隊正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的機構和企業合作,將科技成果推向市場。智慧城市、微電子和先進材料領域的一批較成熟的研究項目將透過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在橫琴新區建立的產學研示範基地,開展成果產業化研究和工作。
澳門大學—華發集團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暨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啟用儀式
在橫琴產學研基地,一批科技成果正在對接當地政府和企業資源積極開展商業化過程,其中包括數字型微流控檢測芯片快速檢測套裝「病毒獵手」;利用水泥緩釋出納米顆粒複合而成的特種水凝膠,可以作為中間原料製成吸水膨脹劑,可望應用到農田保水、沙漠治理等方面,團隊正跟內地的企業合作把產品推出市場;有助破損皮膚組織再生,以杜仲研製出的敷料藥物「金創藥」,團隊已在澳大創科有限公司規範引導下成立公司。
▼特種水凝膠可以作為中間原料製成吸水膨脹劑
▲3D打印杜仲創傷敷料
澳大的科技成果也轉移到世界不同角落、造福各界。例如在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與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將其研發的呼吸機原型贈予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大學,協助兩國醫療人員治療和舒緩呼吸系統疾病。
澳大與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向非洲兩所大學捐贈呼吸機原型
科研從零開始
今日碩果纍纍,實在得來不易。正如澳大校長宋永華教授指出:「澳門科技發展起步晚、技術相對差,體量小,但澳大在中醫藥質量、智慧城市、微電子芯片設計、城市物聯網、先進材料、精準醫學等方面還是取得了可喜成績。」
年,澳大前身東亞大學的教學委員會設立研究委員會,象徵大學的研究工作正式開始。年,大學設立科研基金,同年科技學院的科學和技術研究中心開始運作,推出15項研究和發展計劃。當時澳大科研雖然剛剛起步,但已經和其他院校積極合作,例如在年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轄下的研究所等開展了一系列科研項目。同年,由微電子專家、現任澳大副校長馬許願教授帶領的團隊採用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研發出首款芯片「UMChip」,並在國際研討會公佈,是澳大科研的重大突破。
全球首部中葡電子辭典
「中葡通」
▲澳大憑「電度表脈衝轉換器」
在獲得第一個科技專利
到了年澳門回歸祖國時,澳大已有一些科技成果,包括全球首部中葡電子辭典「中葡通」和「電度表脈衝轉換器」,後者在同年12月獲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權,是澳大首個科技發明專利。至年底,澳大已有近項發明專利,數量是10年前的10倍,遍及生物醫學、中醫藥、計算機科學、電氣電子、機械、微電子、微流控等領域。
澳大在年發佈中葡通
回歸以來飛躍發展
澳大科研發展離不開澳門政權移交後特區政府對科技創新的大力投入。另一方面,澳大年全面遷至位於橫琴島的現校園,科研環境和設施大為躍升,也為其科技成果轉化締造堅實的新基礎。
澳大在年澳門科學技術獎囊括近七成奬項
年,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成立,歷年來支持澳大大量科研項目,當中不少甚具產業化潛力。年,澳門特區政府設立三類科學技術獎,分別為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在年舉行的首屆頒獎禮中,澳大獲九項科學技術獎,以及19名博士及碩士研究生獲得「研究生科技研發獎」,為本澳高等院校獲獎數量之冠。其中,澳大成員獲頒六項技術發明獎中的四項,該技術發明獎是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發明出具有市場價值的新產品、新技術或新工藝的人士」。截至年底,歷屆頒發的28項技術發明獎中有20項由澳大學者奪得,足見澳大科研的市場潛力。
微電子科研成果
澳大在年成立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實驗室,年升格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澳門第一個工程學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由澳大副校長馬許願教授出任創始主任,目前該團隊的微電子研究成果已達國際一流。在年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上,來自該實驗室的芯片論文發表量達全球第二,僅次於Intel(英特爾)。
澳大研發的多代芯片
微電子研究團隊為澳大開創了多個第一次。年,澳大參與創辦了澳門第一間集成電路設計研發公司——希迪亞微電子(澳門)有限公司(現為新思科技)。年,現任微電子研究院副院長麥沛然教授為主力的團隊憑「用於多制式接收器的雙階段頻道選取技術」,為澳大取得首項在美國註冊的科技專利。年,實驗室的三位學者余成斌、麥沛然、冼世榮更藉「高性能模擬與混合信號集成電路技術的設計與開發」這一芯片設計項目,獲頒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是首次有澳門科研人員獲此國家級獎項。三人均從小在澳門接受教育,並在澳大獲博士學位,證明澳門人在澳門也能創出前沿的科技成果。
數字型微流控檢測芯片快速檢測套裝「病毒獵手」
近年,微電子研究團隊的成員在大學支持下成立企業,將科技成果產業化。其中,年成立的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澳大首間衍生公司,由澳大學者和畢業生組成,在年新冠病毒肺炎爆發初期,該公司運用澳大的芯片專利技術,推出數字型微流控檢測芯片快速檢測套裝「病毒獵手」,可於30分鐘內完成病毒檢測。
中醫藥科研成果
中醫藥是澳大科研另一亮點。澳大的中醫藥研究團隊開發了不少創新藥物、健康產品,以及參與制訂歐盟和美國藥典中藥標準,為中醫藥走進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澳大在年成立中華醫藥研究所(現稱中華醫藥研究院)。
澳大獲國家批准於年設立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及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研究院時任院長王一濤教授率領的澳門中醫藥學者團隊努力下,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年掲牌,是全國首個中醫藥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年,澳大與美國藥典委員會就中藥標準聯合實驗室簽署協議,成為全球首間與該委員會建立中藥質量標準開發合作實驗室的高等院校。目前,澳大已完成美國藥典及歐洲藥典等10多項中藥標準。
澳大已完成美國藥典及歐洲藥典等10多項中藥標準
澳大的中醫藥研究在本地、全國和國際場合屢獲殊榮。年,澳大與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等完成的「中草藥DNA條形碼物種鑒定體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年,澳大研發的「創新中藥系列產品」和「基於微流控技術的斑馬魚篩選系統」在第47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頒「發明金獎」,前者包括中藥固液膠囊和新型顆粒劑兩個系列共六個產品,是澳門首個獲此殊榮的「現代中藥」創新產品。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斑馬魚篩選系統
近年,澳大更聯合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共同建立「中華醫藥創新科技轉移平台」。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下,澳大通過打造橫琴產學研示範基地以及聯動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推動中醫藥研發在橫琴的佈局和發展,並努力與大灣區知名藥企推進經典名方與配方顆粒的研發、註冊和產業轉化,合力推動中醫藥標準化與國際化。
智慧城市物聯網科研成果
澳大在智慧城市物聯網方面的科研也日趨成熟,年澳大教授和內地專家組成團隊,開展「物聯網基礎理論及設計方法研究」項目,獲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計劃)立項和資助。年,澳大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設立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由現任校長、國際知名電力系統專家宋永華教授出任主任。
澳大獲國家批准於年設立第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成立兩年來,開拓了不少緊扣澳門所需的科研,其中包括由實驗室主導、眾多企業和機構合力開展的「協同智能驅動的無人駕駛關鍵技術與平台」,年澳門首台自動駕駛巴士在澳大校園啟用,用以收集行駛數據作分析,為自動車輛將來在澳門的公共道路行駛做好準備。宋永華說:「開發自動駕駛車輛技術已趨向世界性潮流,澳大會以具影響力和創新的重點研究成果轉化,為澳門乃至大灣區的智慧城市的大眾運輸寫下新的篇章。」
澳門首台自動駕駛巴士在澳大校園啟用
完善智慧產權管理及支援創企
近年,澳大積極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有實際作用的產品和服務,其中一步是建立完整的智慧產權管理制度。年,澳大成立研究服務及知識轉移辦公室。此外,由澳大全資擁有的澳大創科有限公司在年改組,目前專門負責澳大智慧財產權的管理和產業化。
創新創業中心獲批為「國家級眾創空間」
澳大亦著力鼓勵與科研相關的創業。年設立創新創業中心,年迎來首批創業團隊入駐孵化,這些團隊大部分均涉及科技成果的轉化。年初,在澳大發展基金會支持下,首批20支入駐團隊獲頒起步資助。在首批入駐創新創業中心的孵化團隊中,健康科學學院徐仁和教授帶領的「幹細胞常溫運輸系統」團隊和健康科學學院潘全威教授帶領的「對向臨床和研究市場的新一代蛋白質分子檢測產品和服務」團隊,在多個國際性和地區性的創業大賽中屢獲獎項及投資人青睞,正與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醫療機構探討落地合作。
高性能鋅—空氣電池
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的許冠南教授和研究生及畢業生組成的團隊先後通過創新創業中心成立澳萊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希望不斷研發更安全、高能和環保的新型電池。另一位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劉子銘和團隊通過創新創業中心共同創辦名為「看透你Catydid」的科技企業。該公司成員開發的血液螢光儀,可以讓醫療人員看透血液裏面的螢光,有助及早發現敗血症、休克、腎衰竭、心臟衰竭等重症。劉教授預計年把這台機器先做一、兩台原型機,經醫院試驗確認安全性後,再於橫琴的產業園作技術轉化。
徐仁和教授及潘全威教授團隊
許冠南教授團隊
劉子銘教授團隊
新佈局助研究發展
澳大注重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在科學和人文社科領域取得了重大的貢獻。根據國際論文資料庫ISIWebofScience顯示,高端科研期刊論文發表數目由年的77篇增至年的2,篇,年澳大論文獲引用超過42,次。
澳大形成結合科技和人文的「3+3+3+3」為骨幹的新研究戰略佈局,鼓勵跨學科合作,打破學科壁壘。在研究策略部署下,澳大部分應用研究已具備較好的市場應用前景,開始邁向市場實踐和産業化階段。當前澳門經濟急需轉型,科技發展更見重要,澳大作為澳門唯一的綜合性公立大學,全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澳門產業多元化的發展。
提供多元社會服務
大學除了致力培養人才、推動學術研究,服務社會也是重要的使命。澳門大學創校40年以來,利用大學全方位的專業學術團隊,參與本土研究,積極發揮智庫角色,為政府和社會機構培訓人才,並為本地社區提供學術及技術的諮詢、顧問和研發服務,造福社群。
研究澳門為政府出謀獻策
成立於年的澳大澳門研究中心(CMS)一直以「立足澳門,研究社會,為澳門發展服務」為宗旨。在澳門年政權移交前的、90年代,CMS擔當社會智庫的角色,與社會領袖和行業精英為澳門回歸進程中澳門面對的挑戰出謀劃策,成為過渡期的重要學術力量。CMS至今已形成一支以澳門問題研究為中心的多學科、跨領域學術隊伍,探討重大課題,開啟「澳門學」的新征程。
澳門研究中心舉辦系列座談會探討城市總體規劃
林玉鳳教授
澳門回歸後,CMS繼續根據澳門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開展各類研究項目,包括構建「澳門經濟數據庫」、編輯大型學術期刊《澳門研究》,以及廣泛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CMS主任、傳播系副教授林玉鳳說:「澳門社會不斷發展,CMS的研究議題也有所轉變。」例如,CMS在年開展了大量預測和研究,包括澳門最新宏觀經濟預測、探討施政報告、澳門城市總規劃系列座談會等。年新冠肺炎爆發波及全球,CMS參與了一項橫跨16個國家的合作計劃,瞭解各地政府對新冠肺炎的應對和民眾的反饋等,這些數據可供澳門特區政府參考。
持續培訓提升業界人士競爭力
在年創校之初,東亞大學已設立校外進修學院(CollegeofExtensionStudies),根據市場和社會的需求開設各種專業培訓,包括語言、管理和計算機方面的課程等,形式靈活多樣,學員多為利用業餘時間進修的在職人士。年,東亞大學更名為澳門大學。新的《大學章程》頒佈後,澳大於年底成立校外課程及特別計劃中心,旨在推廣延續教育。澳大的成人教育更從年起迅速發展。
年,澳大將校外課程及特別計劃中心更名為持續進修中心(CCE),通過提供持續教育,開辦文化、職業培訓和各類兼讀的非學位課程等,提升就業人士的競爭力。CCE主任劉丁己教授表示,該中心是澳大對外非學位課程的主要窗口,為大眾提供優質的培訓課程及教學服務支援。僅至年間,就有超過6,人次在該中心修畢各類課程。
持續進修中心舉行工料測量專業文憑課程畢業典禮。圖中前排右五為澳大持續進修中心主任劉丁己教授。
近年,因應澳門及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的發展所需,CCE增設金融數據分析、建築安全、大數據、機電工程、工料測量、蒙特梭利幼兒教學、托兒所幼兒導師培訓等多類課程,還舉辦大灣區政府高端培訓團和跨境學生交流團。年4至7月,CCE推出「中小企業營商培訓課程」,在嚴格遵守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在疫情期間為任職於本地中小企業的人士提供免費進修。
「中小企業營商培訓課程」受在職人士歡迎
助政府人才梯隊建設
澳大年成立公共行政培訓中心,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在公共行政培訓中心啟用儀式暨首屆公務人員領導力培訓班開課典禮上跟學員談話時表示,對首屆公務人員領導力培訓班寄予厚望,期望持續開辦培訓課程,助力特區政府人才的梯隊建設。
行政長官賀一誠(右三)主持公共行政培訓中心揭幕儀式
行政長官賀一誠(右一)對首屆公務人員領導力培訓班寄予厚望
稅兵教授
公共行政培訓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稅兵表示,「公務人員領導力培訓班」採用脫產培訓方式,「有別於以往碎片化的公務員培訓形式,相關培訓因應澳門目前改革及發展的方向,側重跨部門合作及電子政務,希望培養創新型的實務人才,為公共部門提供改革的決策和方案。」
博彩研究助政府制訂相關政策
年成立的澳大博彩研究所(ISCG)是澳門首個開展關於博彩研究的學術機構,提供政策建議、開辦專業培訓課程,並與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在澳門推廣「負責任博彩」。
馮家超教授
ISCG所長、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馮家超是澳大專注博彩研究的第一人,他說:「回歸初期,沒有人想過開展澳門的博彩研究,政府和高等院校都沒有關於博彩的研究或數據。但經過我們多年努力,在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下,ISCG的研究及數據已能為政府制訂政策時提供參考。」
由社會工作局、博彩監察協調局和澳大博彩研究所共同研發的負責任博彩資訊站
ISCG還開辦「賭場管理文憑」課程及「博彩管理高級文憑」,為博彩從業員及有意投身博彩業的人士提供培訓,推動博彩業管理專業化和增強從業員的競爭力。目前,ISCG還與澳大各學院合作,開展關於成癮機制與預防、博彩與決策的腦科學等方面的跨學科研究。這些研究將有助揭示成癮的神經機制,並且找出可能的干預和治療方法。
博彩研究所與各學院跨學科合作研究成癮機制與預防
參與基本法起草
駱偉建教授
澳大在澳門實施「一國兩制」,包括在基本法的起草和落實中發揮重要作用。法學院的教師一直積極參與一些重要法律的起草和翻譯,提供法律政策諮詢和為政府法律官員提供培訓等。法學院教授駱偉建於年來到澳大,此前他在基本法起草階段已參與相關工作,可以說全程見證基本法的起草和誕生。他認為,澳大在基本法的誕生過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其實施作出重要貢獻。
編寫歷史和法律教材
澳大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於年成立,由駱偉建教授擔任主任。過去兩年來,駱教授走進澳門社會和中小學推廣憲法和基本法,此外,還跟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長期合作,開辦很多面向社會人士的基本法培訓。他說:「中心為本澳各政府部門、社團機構等推動憲法和基本法培訓。年已完成本澳中、小學的憲法及基本法教學材料,亦將為特區政府公務人員培訓編寫相關教材,將用於各項教學和推廣當中。」
法學院設模擬法庭讓學生瞭解法庭運作
由澳大的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孔子學院、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澳門研究中心及藝術設計中心組成的「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於年成立,為本地中小學生提供全人發展的機會。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正編寫中國歷史教學輔助材料供中、小學參考,並設有「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將推動更多中小學加入,加強推廣愛國愛澳教育及弘揚中華文化。
滙聚澳大文教單位的崇文樓於年揭幕
PISA研究助制訂教育政策
教育學院創院以來,提供各類培訓課程和學位課程,提升澳門教師的專業水平。學院人員還通過研究協助特區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成立於年的教育測驗與評核研究中心(ETARC),是澳門教育測驗與評核領域的重要科研單位,一直與海內外教育測驗評量機構和國際學術研究團隊合作,包括: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合作開展三年一度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與內地高等院校合作,參與由中國教育部督導的「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之科學和語文科監測工具的研發等。
PISA研究助澳門特區政府制定教育政策
張國祥教授
張國祥教授年入職澳大,自ETARC成立起擔任主任至今。他談到這些年的研究時,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當初澳門PISA結果顯示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弱,消息引起教育界相當關注。隨後,ETARC的研究人員詳細分析澳門學生的閱讀表現,並向不同持分者推廣相關的研究結果和教學建議。近年來,隨著特區政府持續加大教育投入,澳大和其他師資培訓機構開展很多針對閱讀推廣和課堂教學的實務工作,加強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學生的閱讀素養表現持續提升。他說:「分析PISA研究計劃所反映的澳門基礎教育系統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能有效地銜接教育政策、教育實踐與教育研究的各個部分,並為特區政府的科學施政提供紮實的研究基礎,進而能夠系統化地推進澳門基礎教育系統,朝著高素養表現、高教育公平和高身心福祉的目標邁進。」
創新科技服務社會
在科技和工程領域,澳大一批教研團隊長期而積極地服務社會,為政府、專營公司和機構的大小工程貢獻專業意見。澳大也透過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澳門電訊、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南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等建立合作,將會開展智慧能源、5G應用、環境污染、天然氣、基建與設備運維等合作研發項目,提升澳門智慧城市科技創新水平和產業應用服務水平。
澳大與本澳多間專營公司開展研究項目,包括智慧能源系統。
戴寧怡教授
研究城市配電網的科技學院助理院長、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戴寧怡表示,近年澳大與本地電力公司通力合作,令供電品質及電網可靠度進一步提升:「我們團隊的研究關注城市的智慧能源系統,協力解決能源的清潔、高效和可靠性的問題,將會著力配合特區政府的智慧城市建設,以創新科技服務社會。」
提供工程品質檢測服務
隨著澳門經濟發展,特區政府從年起有序開展眾多大型工程和基建項目,對工程的質量監管和技術支援需求日增。澳大遂於年成立工程研究及檢測中心(CERT),提供檢測及監督工程服務。澳大一批實力雄厚的師資團隊為CERT提供技術支援、專業建議和服務。因應發展需要,澳大正計劃將CERT重新組建為澳大全資擁有的公司並名為——澳大工程研究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UMCERT),全力提升工程品質及檢驗方面的專業服務。
工程研究及檢測研究中心為業界提供檢測及監督工程服務
高冠鵬教授
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副教授高冠鵬多年來參與了CERT的監測工程服務,並擔任環境諮詢委員會副主席、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等,他說:「服務澳門是要用心去做,當擁有社會服務經驗再在課堂上跟學生分享就會顯得更有說服力,也讓學生明白其所學在社會上是如何應用的。」
支持社區科學推廣
澳大也在科普教育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以其先進的實驗室設備完善中小學生科學教育。年,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與澳大簽訂了「科普合作備忘錄」,當中包括建立科學暨工程科普推廣中心(下稱科普中心),善用大學的設備和支援,旨在大幅提升澳門學生的科學素養。
年成立的「澳門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基地」以科普中心為核心,推行了一系列STEM教育計劃,支持社區科學推廣活動,為中小學師生提供可持續培訓。基地善用澳大的科研資源,澳中小學提供全面的STEM教育和活動。科普中心持續組織及舉辦相關活動,包括與葡萄牙國家科學暨技術文化推廣署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落實雙方在STEM教育的合作,提高兩地大眾對科普的關注;以及支援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主辦的尖子培訓項目——潛能拓展計劃,為澳門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持續學習及訓練,以培養具潛力的中學生對不同科學領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創新思考能力、領導能力和國際視野。
澳門學生參與科普活動
年,科普中心亦支援教育暨青年局(現稱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主辦的「STEM夏令營啟動儀式及澳門高中學生STEM體驗活動」。舉辦科普講座及三項以光為主題的科普實驗,希望學生透過活動瞭解國家的科研水平和成就,提升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培養他們在科技領域的跨學科應用能力。
澳大走進澳門中小學校推動STEM科普教育
科研為了取得更大社會效益
宋永華校長曾指出,科學研究不意味著孤芳自賞、不接地氣,而是為了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大學的辦學實力越強,服務社會的能力也越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也越重要。在過往40年建立基礎上,澳大將繼續以服務社會為己任,為澳門的發展定位提供強大支持,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應有的、更大的作用。
澳大致力以研究服務社會。圖為科研大樓。
建設國際化師資團隊
澳門大學從年創校以來,一直是國際化和多元開放的校園,師資團隊聘自世界各地,持續帶動教研走向卓越,提升大學的競爭力和國際聲譽。
創校初期師資團隊建設
黃景強、胡百熙和吳毓璘三位創校人在東亞大學(澳大前身)建校初期已著力聘請優秀師資,包括聘請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出任文學院講座教授。饒教授協助研究院創辦中國文史學部,親任該學部主任,為中文系創系教授。他在創校之初為大學人文學科建設克盡厥職,奠定了中文學科紮實的學術和研究基礎,更為澳門培養一批造詣精湛的漢語言文學研究人才,提升大學的聲望。
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
年至年是澳大教師隊伍平穩發展的時期,教學人員不超過人。年,澳葡政府通過澳門基金會收購東亞大學並進行重組。年是大學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該年東亞大學正式更名為澳門大學,澳葡政府頒佈新的《大學章程》,使澳大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年至年間是師資隊伍發展最快速的時期,規模急速擴大。
澳大自創校以來一直重視國際化師資團隊的建設
創校初期,大學除了聘請資歷豐富的教師,還集合了一批剛畢業的大學生開展教育事業。年畢業於英國威爾斯大學的袁振業機緣巧合下從香港來到工商管理學院,任職會計專業的講師,他回憶道:「大學用了不少資源栽培年輕教師,還推出措施鼓勵講師帶職進修,赴海外或在本地攻讀博士,以及撥出經費支持教學人員深化研究項目等,對提升教學團隊的質素幫助極大。」
袁振業教授
在大學支持下,袁振業一邊教學、一邊攻讀博士學位,於年獲得澳洲南澳大學會計管理博士學位。過去32年,他由講師晉升至副教授,還出任會計及資訊管理學系主任14年。「澳門回歸後,大學在特區政府支持下迅速發展,增撥了很多資源支持教研。大學近年還推出為助理教授晉升至副教授的『6+1』制度,除了要求我們的教學與時並進,還要求不斷有高質素的研究產出,令整體師資的水平有很大提升。」
回歸後著力提升師資質素
至年間,澳大經歷了創建、調整和鞏固的階段,為未來的拓展奠下紮實基礎。隨著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澳大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此時大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繼續提升教學和研究質素,策略有二:一是全球招聘優秀師資;二是通過內部晉升。當時一批講師九年內完成攻讀博士學位並晉升至助理教授,增強了澳大的師資力量。
年,澳門立法會通過《澳門大學法律制度》,澳門特區行政長官頒佈新的《澳門大學章程》。大學成立新的管治架構,以校董會為最高管治機關來代替政府的直接監督,符合國際通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修章帶來的學術自由和行政彈性加速了大學的發展。資料顯示,年至年間,具博士學位的教師由23%提高到超過70%,人數從位增至位。教師隊伍規模及質素的提升,也提升了大學的聲譽和大幅提高教學和研究質素。
高潔欣教授
高潔欣教授是澳大培養的首位數學博士。她在年完成教育學院數學學士學位後,繼續攻讀科技學院數學碩士學位,同時出任該院助教,畢業後晉升為講師。她當年本想到海外攻讀博士學位,但在澳大任助教時認識剛到任的錢濤教授,決定留校跟隨錢教授鑽研數學。高潔欣於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之後是首位獲大學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做研究員半年的教師。年晉升為助理教授,年晉升為副教授。她說:「當年澳大鼓勵教師留校修讀博士學位,且提供學費減免以作支持。在研究資源上,校內圖書館的館藏和電子資源也可協助查閱資料,所以在澳大修讀博士絕不遜色於國外。」
隨著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澳大的師資團隊也更趨多元和國際化。高教授認為:「在澳大,無論是本地或來自外地的教學人員,都可以結合自身研究方向開展跨領域的探討和創新,這有助擴展研究思維。」
新校園吸引大師加盟
年6月27日,澳大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獲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橫琴島興建新校園,使澳大有更優越的辦學環境和先進的教研設備,吸引更多有豐富的學術和國際經驗的教授加盟。當中被譽為「新一代治小說史、文學史第一人」的楊義教授,獲聘至澳大後出版了多部著作,更組建了一支核心的中國文學研究團隊。
楊義教授
年,澳大正式遷入新校園,師資力量也進一步鞏固。為了吸引優秀師資、提升競爭力,澳大繼續全球公開招聘優秀教學人員;獎勵學術優秀,建立國際化晉升制度,邀請國際專家提供評審建議;制定教師獎勵制度和師德準則,全面提升和強化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開展教員發展方案,如傑出訪問學者計劃、講座教授計劃等,大幅提升教學成效。
澳大的國際化師資隊伍還有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葡萄牙科學院院士等不同學術範疇的領軍人物。大學還加大力度招聘講座教授。這批具豐富學術經驗和領導力的學者,為澳大的師資隊伍帶來新的國際思維和觀點,進一步提升教研力量。
澳大圖書館館藏豐富,有助學者研究。
王笛教授
年獲聘到澳大任教的歷史系主任、講座教授王笛,被學界譽為研究中國城市史和新文化史的代表性人物。來到澳大後,王教授創出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因為澳大的各項有利條件,如軟硬件配套和設備、圖書館的豐富藏書等,使我的研究工作比預期快。」
王笛教授認為,雄厚的師資有助澳大穩步發展,在提升國際學術聲望方面舉足輕重。他表示:「澳大國際化的師資團隊質素很高,在甄選教師方面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標準,為確保教學和研究質素提供良好基礎。」
湯子康教授(右)帶領團隊研發新材料和新能源
國際知名納米光電子材料領域領軍人物湯子康講座教授年出任澳大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IAPME)創院院長,帶領IAPME在新能源材料、納米光電新材料、量子生物醫藥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湯教授回憶剛到澳大時的心情時,難掩興奮地說:「澳大遷往橫琴新校園是國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戰略的一環,歷史賦予澳大發展的好機遇,看到了澳大無限的發展潛力。經過五年努力,IAPME已建立起令人嚮往的科學研究平台,包括一流的實驗設施、富有活力的科研團隊、專業的實驗設施營運,以及高效的行政管理團隊,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
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為配合特區政府「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針,澳大秉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原則,近年除了吸引海內外優秀的學者加入,還著重招攬本地人才,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了不少澳門學者回流發展的首選。土生土長的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副教授莫昇萍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畢業後,曾在香港工作,後來發現在澳大的發展更具自由度。她回澳後獲澳大大力支持,創建生物醫學影像實驗室,帶領團隊先後獲得多個世界級獎項。莫教授從海外回澳發展,坦言希望藉研究「推動澳門的核子醫學和臨床發展,造福澳門。」
莫昇萍教授(左)
從年開始,澳大從大學整體發展、國際化發展、教學人員隊伍建設、研究發展等方面多維度規劃大學的發展策略。目前澳大擁有一支逾人的國際化優秀師資團隊,約80%來自世界各地,84%擁有博士學位,當中不少畢業於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北京大學等國際著名學府。
JoshuaEhrlich教授
歷史系助理教授JoshuaEhrlich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加入澳大,主要研究思想史、大英帝國史和南亞史等。Ehrlich教授說:「我研究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史跟澳門歷史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工作而來到與自己研究方向有聯繫的城市,這種連結的關係會令研究者對這個地方產生更大的興趣,也會有更多的深入探索。」
師資是建成卓越大學的關鍵要素
40載篳路藍縷的薪火相傳,澳大走出了獨具特色的辦學之路。在世界大學的排名,從年的約2,名,躍升至目前的前名,國際化發展第六,背後一班卓越的師資團隊功不可沒。校長宋永華教授說:「擁有一支充滿活力、具備全球學術聲譽、教學能力精湛且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是建成卓越大學的關鍵性要素。」
一代代澳大人的奮鬥和努力,使澳大持續壯大、成長,大學的精神和底蘊日益深厚。風正帆懸萬里程,在創校40週年揚帆追夢之際,宋永華教授表示,澳大將繼續壯大師資隊伍,提升教學水平和學術競爭力,以卓越的教學和創新研究,回應和滿足本地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服務澳門。
澳門大學大事紀要
文章轉載自澳門大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