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交通 >> 每日一题laquo千山
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地理组教师樊勇创办的公众平台,面向全体地理爱好者和地理教师提供优质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和新高考资讯的平台。
2月18日周二
高考倒计时距离年高考仅剩天
奋
斗
人生若没有一段想起来就热泪盈眶的奋斗史,那这一生就算白活了。
——别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精选好题训练思维
海岸线变动类
年韶关市高三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牡蛎适宜生长在温暖、咸淡水混合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较长时间被泥沙覆盖掩埋会窒息死亡。牡蛎幼体固着在成体之上直立向上生长,循环堆积成原位生长的牡蛎礁。牡蛎礁体中常有多层水平夹层(牡蛎呈水平分布,数量少,个体小,含有大量泥质沉积物)分布。图1示意渤海湾西北部牡蛎礁分布(右图)及某礁体剖面(左图),礁体Ⅰ-Ⅴ由老到新,据此完成10~11题。
图1
10.在牡蛎礁从Ⅰ到Ⅴ的形成过程中,该区域海岸线()
A.间歇性向陆地推进
B.在海陆间反复进退
C.间歇性向海洋推进
D.位置基本保持不变
11.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的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
A.处于温暖期,河流植被覆盖度高
B.处于河流洪水期,泥沙淤积多
C.处于气温上升期,海平面上升快
D.处于气候寒冷期,食物来源少
↓
↓
↓
↓
↓
↓
↓
↓
↓
↓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海岸线的进退及其原因。
1、陆地河流冲积物是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牡蛎礁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且方位也发生相应变化,说明海岸线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即河流入海口位置发生多次变动。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处沉积。答案选C。
名师点睛:
附:海岸类型
特点:海岸较陡峭,附近多岛屿、礁石。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成因: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遭受海水侵蚀。
利用:港口建设、旅游开发。
特点:主要由沙子和砾石组成,坡缓水清。
成因: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携带的砾石、粗砂、细砂等在河口沉积。
利用:海滨浴场。
特点:堆积物颗粒较细,物质的组成以淤泥为主。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成因:平原河流携带的淤泥沉积形成。
利用:滩涂养殖、晒盐。
红树林海岸作用:抵御风浪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
珊瑚礁海岸作用: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2、陆地河流冲积物是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牡蛎礁体水平夹层(牡蛎呈水平分布,数量少,个体小,含有大量泥质沉积物),说明在水平夹层形成阶段,河流带来的泥沙多,汛期河流搬运能力强,在河口泥沙淤积多。答案选B。河流流域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少,堆积少。,A错。处于气温上升期,海平面上升快,海浪侵蚀海岸严重,容易形成牡蛎礁体,C错。处于气候寒冷期,河流流量小,携沙能力弱,泥沙淤积少,D错。
相关高考题回顾
(?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1.C2.B3.D
解析:
1.由材料“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可知,在单独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同一带状区域(此带状区域位置相对稳定)沉积,而此带状区域即为当时的海岸带,进而可知在该过程中海岸线位置较稳定,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B项,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则会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前进,进而使得新的海岸线距离贝壳堤愈来愈远,故B项正确。
A项,形成新的贝壳堤需要海岸线相对稳定,故A项错误。
C项,河口三角洲是河水搬运的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而形成的,故C项错误。
D项,河流改道发生在内陆地区,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由材料“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可知,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同一带状区(此带状区域位置相对稳定)域沉积,而此带状区域即为当时的海岸带,进而可知在该过程中海岸线位置较稳定。而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海岸线位置多次变动,由题干可知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进而可推知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且泥沙沉积量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天津文综卷)下为天津市等高线和古海岸线分布图。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等值线的判读。
1、每个时代的海岸线都可以看作当时的0米等高线,由图中的信息可知,不同时期的0米等高线逐渐从内陆向外海移动,其中④距离现在的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因此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故C正确,ABD错误。
2、结合图中海岸线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海岸线的绝对高度逐渐降低,由此可以判断海平面间歇性下降,A项正确;
如果是气候持续性变暖,则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而不是下降,B项错误;
材料中明确指出该贝壳堤是贝壳及其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堆积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海滨泥沙也不断淤积,C项错误;
从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看不出该地的海拔呈现阶段性下降,D项错误。
(?新课标I卷)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
1、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年至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堆积为主,流水作用强;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小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故选D.
2、从图中看—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A、C、D选项显示的是入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故选B.
形成过程类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经变质而形成的。早期主要是人工在河床上采集翡翠石料(也称水石),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80%以上的翡翠原料出口中国并被加工、销售。最近,A国政府提出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下图为“A国翡翠主产区及周围地区示意图”。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乌龙河上游“水石”的形成过程。(8分)
(2)判断早期人工在河床上采集翡翠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成因。(6分)
(3)有人反对使用大型机械采集“水石”,A国提出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原因。(8分)
↓
↓
↓
↓
↓
↓
↓
↓
↓
↓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三大岩石的成因。
由材料信息,“水石”首先因地壳活动,岩浆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岩浆岩,其次在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最后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下,经过侵蚀、搬运、沉积最终成为河流下游河床上的“水石”。
具体过程,归纳如下:
位置特殊---位于板块交界处
↓
↓
↓
↓
↓
↓
地壳抬升,岩石裸露地表
(2)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地(东南亚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易搬运,大量玉矿碎块堆积在河床上;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显露,便于采石。
(3)本题考查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使用大型机械采集“水石”有利于提高采集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水石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大型机械采集会加快资源的枯竭速度,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机械采集会使河床使两岸山体受到破坏,缺少植被保护,滑坡、泥石流多发;大型机械采集还可能导致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破坏生态环境。正是因此,有人反对使用大型机械采集“水石”。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也就是对“水石”加工,这样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延长产业链,增加“水石”的附加值,增加收入。
名师点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答案:
(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后经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再经地壳运动,地壳抬升露出地表;最后受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在河床而形成。(8分)
(2)旱季图示区域(A国)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降水集中水量大,不利于开采;旱季,河流水量小,河床裸露,易于开采。(6分)
(3)“水石”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使用大型机械采集会加快资源枯竭速度;机械采集会使河床及两岸山体受到破坏,滑坡、泥石流多发;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破坏生态环境;加工“水石”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延长产业链,增加“水石”的附加值,增加收入。(8分)
届东莞市高三期末统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桌山是南非的平顶山,可俯瞰开普敦市,耸立于开普半岛北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山脉之一,拥有2.6亿年的历史。山上地貌千姿百态,怪石林立,山顶平展似一个巨大的桌面,平面长多米,宽多米。据学者实地考察发现,桌山上层为水平砂岩,下层多为花岗岩,山脚下发现海底生物的化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山顶终年云雾缭绕,虽水源不足但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
(1)根据材料,推断桌山的形成过程。(4分)
(2)从大气环流和地形角度,分析桌山山顶终年云雾缭绕的原因(4分)
(3)分析山顶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的原因。(8分)
(4)据统计世界各地游客多选择夏季去桌山观景。分析其原因。(8分)
↓
↓
↓
↓
↓
↓
↓
↓
↓
↓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答案:
(1)受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砂岩(1分);然后岩浆侵入(1分);地壳抬升(1分);再经外力侵蚀形成桌山(1分)
(过程为: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先后顺序不对不给分,共4分)
(2)夏季盛行东南风(东南信风,偏南风,偏东风)(1分),冬季盛行西北风
(盛行西风,偏西风,偏北风)(1分),受地形阻挡抬升(1分),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雾(1分)。(4分)
(3)纬度较低,热量充足(2分)夏季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2分)山顶(受流水侵蚀影响)土壤层较薄,较贫瘠(2分)山顶多大风,不适宜乔木生长(2分)
(4)世界旅游活动的主要客源市场位于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2分)夏季北半球炎热,开普敦桌山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夏季时,桌山属于气温较低的冬季(2分)
受来自大西洋温暖湿润的盛行西风影响,冬季气候温和凉爽(2分)山上地貌千姿百态怪石林立,山顶平展似一个巨大的桌面,旅游资源独特(2分)
(1)桌山的砂岩属于沉积岩,山脚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是受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砂岩。然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后经地壳抬升,地势变高。经外力侵蚀形成桌山。过程依次为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侵蚀。
(2)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自然带属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叶质坚硬。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夏季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气候炎热干燥。山顶受流水侵蚀影响,土壤层较薄,较贫瘠。且山顶多大风,不适宜乔木生长。所以山顶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
(3)开普敦位于非洲南端,受海洋影响大。夏季盛行东南风,或偏南风,偏东风影响,风来自海洋。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盛行西北风或偏西风,偏北风等,风来自海洋。风从海洋带来较多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雾。所以终年多云雾。
(4)世界旅游活动的主要客源市场位于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夏季北半球炎热,开普敦桌山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夏季时,桌山属于气温较低的冬季。受来自大西洋温暖湿润的盛行西风影响,冬季气候温和凉爽。山上地貌千姿百态,怪石林立,山顶平展似一个巨大的桌面,旅游资源独特。所以游客多选择夏季去桌山旅游观景。
地理知识背景:南非共和国和开普敦市
南非在哪里?大家能在下图中找到吗?
给大家一些提示(如下图)
南非共和国(英语:TheRepublicofSouthAfrica),简称“南非”。地处南半球,有“彩虹之国”之美誉,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陆地面积为平方公里,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陆地上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莱索托、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东面隔印度洋和澳大利亚相望,西面隔大西洋和巴西、阿根廷相望。
一、自然地理特征
3、气候
南非全境大部分处副热带高压带,属热带草原气候。每年十月至次年二月是夏季,六至八月为冬季。德拉肯斯堡山脉阻挡印度洋的潮湿气流,因此愈向西愈干燥,大陆性气候越为显著。秋冬雨水缺乏,草原一片枯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降水由东向西从毫米降至60毫米。东部沿海年降水量1毫米,夏季潮湿多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沿海及德拉肯斯山脉迎风坡能全年获得降水,湿度大,属海洋性气候。西南部厄加勒斯角一带,冬季吹西南风,带来~毫米的雨量,占全年降水的4/5,为地中海式气候。全国全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远低于毫米的世界平均水平。
南非气温比南半球同纬度其它国家相对低,但年均温度仍在零度以上,一般在摄氏12~23度。温差不大。但海拔高差悬殊造成气温的垂直变化。此外,流经西部海岸的本格拉寒流和流经东部海岸的莫桑比克暖流形成气温在经度上的差异。冬季内陆高原气温低,虽无经常性雪被,但霜冻十分普遍。
全国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7.5~9.5小时,尤以4、5月间日照最长,故以“太阳之国”著称。
4、资源
南非以丰富的矿物资源驰名世界,截止年,已探明储量并开采的矿产有70余种,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铝酸盐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黄金储量占全球的60%,蛭石、锆、钛、氟石居第二位,磷酸盐、锑居第四位,铀、铅居第五位,煤、锌居第八位,铁矿石居第九位,铜居第十四位。钻石、石棉、铜、钒、铀以及煤、铁、钛、云母、铅等的蕴藏量也极为丰富,黄金、钻石、钒、锰、铬、锑、铀、石棉等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二、社会经济
行政区划
南非是世界上唯一存在三个首都的国家。
行政首都:茨瓦内(Tshwane)是南非中央政府所在地,人口万;
立法首都:开普敦(CapeTown)是南非国会所在地,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位于西南端,为重要的国际海运航道交汇点,人口万;
司法首都:布隆方丹(Bloemfontein)为全国司法机构的所在地,人口75万。
开普敦市
位置:开普敦中心地区位于开普半岛的北端。桌山的地势形成了一个有如碗形的地区,被近乎直角的峭壁所包围,两旁为魔鬼峰(DevilsPeak)和狮头峰(LionsHead)。开普半岛拥有一直向大西洋方向伸展的山脊,以好望角为终点。
气候:
开普半岛拥有地中海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即每年5月至8月,冷锋连同大量的雨水自大西洋到来,平均最低温度只有约7℃左右。整个城市降雨量最高为冬季,平均降水为毫米,约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0%(年平均降水量约为毫米),另因为地势问题,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夏季为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气候温暖而干燥,平均最高气温为26℃,平均降水量仅为63毫米。
开普半岛因为地理环境关系,从东南方经常会有清新的强风吹至,而当地人都将这股强风称为“开普医生”(CapeDoctor)。这股风形成于开普敦西面的南大西洋高压脊,而这股风则将清新的空气带到当地,并把空气中的污染物吹走。
好望角
好望角(葡萄牙文:CabodaBoaEsperan?a,英文CapeofGoodHope)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是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位于34°21′25‘’S,18°29′51‘’E处。北距南非共和国的开普敦市52千米。因多暴风雨,海浪汹涌,故最初称为“风暴角”。
好望角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巨浪呢?
水文气象学家探索了多年,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好望角巨浪的生成除了与大气环流特征有关外,还与当地海况及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好望角正处在盛行西风带上,西风带的特点是西风的风力很强,11级大风可谓家常便饭,这样的气象条件是形成好望角巨浪的外部原因。南半球是一个陆地小而水域辽阔的半球,自古就有“水半球”之称;好望角接近南纬40度,而南纬40度至南极圈是一个围绕地球一周的大水圈,广阔的海区无疑是好望角巨浪生成的另一个原因。此外,在辽阔的海域,海流突然遇到好望角陆地的侧向阻挡作用,也是巨浪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西方国家常把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称为“咆哮西风带”,而把好望角的航线比作“鬼门关”。
好望角航线————西亚(阿巴丹等,途经霍尔木兹海峡),东亚,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东非(达累斯萨拉姆)—莫桑比克海峡—好望角(开普敦)—大西洋—西非(达咯尔)—西欧,载重量在25万吨以上的巨轮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需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水冲玛瑙大多呈卵石状,磨圆度高,原岩以喷出岩为主,集中分布于河床与沙滩中。贝齐布卡河口是水冲玛瑙的知名产地(如下图),当地水冲玛瑙原石采集集中在每年的5月-10月,某地理考察队为了探究水冲玛瑙的形成过程,按照图示路线从马哈赞加徒步经甲城到达图阿马西纳。在考察途中,考察队发现途径甲城前后所见植被景观差异明显。
(1)说明贝齐布卡河口水冲玛瑙的形成过程。(4分)
(2)分析贝齐布卡河口水冲玛瑙原石采集有明显季节性的原因。(6分)
(3)指出考察队从甲地到图阿马西纳所见典型植被类型,并分析其成因。(9分)
↓
↓
↓
↓
↓
↓
↓
↓
↓
↓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
(1)根据材料提示“水冲玛瑙大多呈卵石状,磨圆度好,原岩以喷出岩为主,集中于河床与沙滩中”,可知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玛瑙原岩,岩体经过重力崩解、风化、侵蚀后,再经流水冲刷磨圆并最终搬运至河口地势平缓的马哈赞加地区沉积形成。
名师点睛:岩石、地貌形成过程分析、描述。
近几年,高考题关于地貌特别是外力地貌的考查比较多。以前是以选择题为主通过景观图识别外力地貌,选择成因。而现在则是形成过程分析越来越多,而且切口小,综合性强,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描述外力地貌形成过程:
1、逻辑顺序要对: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2、注意空间位置:位置不同外力作用不同,条件也不同。
大尺度:高纬或高山---冰川作用
干旱半干旱---风力作用
湿润班湿润--流水作用
沿海--------海浪作用
小尺度:
山顶(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变化大、风力大、冰雪多,物理风化明显。
山坡---河流流速快,流水侵蚀搬运明显
山麓(河流下游)---平坦开阔,河道展宽,流速慢,泥沙堆积
入海口---地势地平,流速慢;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慢,泥沙堆积。
(2)马哈赞加水冲玛瑙以人工采挖为主,根据区域示意图可知,该地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12月至次年4月,河流流量大,河水搬运玛瑙堆积在河床河滩;该地区5月至11月,降水量少,多晴天,河流水位低,河床河滩裸露,便于采石,采石较安全,因此当地水冲玛瑙原石采集集中在每年的5月-10月。
(3)结合图示,考察队从甲地到图阿马西纳,路线位于岛屿山地风水岭的东侧,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典型植被应该是热带雨林为主。该地热带雨林的形成是纬度较低地处热带,且位于南北走向山脉的东侧,阻挡来自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多地形雨;沿岸还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因此该地虽未被赤道低气压控制,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仍然形成了热带雨林植被。
名师点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熟练掌握(高频考点)
热带雨林的非地带性
热带稀树草原的非地带性热带沙漠的非地带性温带海洋的非地带性温带大陆的非地带性地中海气候的非地带性其他的非地带性沙漠中的绿洲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它多呈带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便利,往往是干旱地区农牧业发达的地方。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与内蒙古河套平原都有不少绿洲分布。
答案:
(1)玛瑙原岩经火山喷发到达地表,经流水冲刷磨圆,并搬运至河口,因河口处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沉积而成。
(2)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明显干湿季。湿季(丰水期)河流水位高,采集玛瑙原石难度大;干季(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河床、沙滩裸露面积大,利于玛瑙原石采集。
(3)植被类型:以热带雨林为主。成因:地处低纬,热量丰富;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多地形雨;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形成雨林景观。
大家都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jt/7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