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交通 >> 李安山中国的非洲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的非洲研究:回顾与展望
李安山
内容提要中国对非洲的了解和研究经历了支持非洲、了解非洲和研究非洲三个阶段,而对非洲的系统性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研究对象国则始于埃及。至今有四代非洲学人对中国的非洲研究作出了贡献,新一代青年学者带来了新气象;新的研究机构不断涌现,展现了各自的研究特色;中国学者的国际交流和参与日渐增多,在国际上发出了自己声音;与现实紧密联系、所涉学科门类日益丰富、研究不断深入是中国非洲研究的新趋势。展望未来,中国的非洲研究充满希望,但要处理好学术探讨与社会实践、知识普及与深入研究、实地调研与理论概括、微观剖析与宏观把握、非洲国别地区与全球研究等各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非洲研究研究成果研究机构国际参与作者简介李安山,电子科技大学协议教授、北京大学荣休教授(北京)。中国对非洲的系统了解和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支持非洲(—)阶段,政治导向致使接触和研究非洲基于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了解非洲(—)阶段,相关机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为加强了解非洲翻译了大批国外研究成果;研究非洲(至今)阶段,改革开放促使学界开始熟悉非洲并开始初步研究,中非关系全面发展推进了对非洲的全方位研究。本文力图深入探讨中国非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共分为五部分:以中非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关联为铺垫,简述四代学人(特别是青年)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参与和影响,梳理研究机构的发展,分析非洲研究的新趋势。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中非关系始于古代。“丝绸之路”存在于汉代(公元前—公元年)。年,奥地利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了第21王朝(公元前—公元前年)一具女尸的头发存有异物,经分析是蚕丝的纤维。由于当时只有中国有生产丝绸的技术,所以这种产品很可能是在中国制造并转移到埃及的。孙毓棠先生认为,连接中国和西方的道路有南北两条。北路从长安到粟特,西行后再经水路到叙利亚、大马士革和加沙,最终到达埃及的亚历山大。这是从中国到埃及的主要贸易路线。南路是从楼兰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再向南到信德河上游,再到卡拉奇港,最后到达西部和印度洋国家。当然,中国和非洲之间还存在着其他联系。除了陆路,中非之间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历史上看,东非沿海和西印度洋的各个港口是中非海上交通的重要目的地,也是中国船只深入欧洲的中间站。据史料记载,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等国的名字都曾出现在古代中国的各种游记和官方历史记载中。中国与非洲特别是东非的海上联系要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的航程要早得多。非洲城市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确实起到了港口、补给、定居和保护等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尝试用资本、贸易和人员将世界联系起来,非洲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非洲国家正逐步加入“一带一路”。最初,“一带一路”涉及的65个国家只包括埃及这一个非洲国家。后来,中国政府提出非洲国家是“一带一路”的“自然延伸”。年1月王毅外长访问马达加斯加时提出,两国应利用年中非合作论坛成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年9月马达加斯加总统埃里在与习近平主席进行会见时表示,马达加斯加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做中国对非交往合作的重要门户。两国签署了相关合作文件。截至0年1月,中国已同44个非洲国家及非洲联盟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那么,非洲可以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什么作用?总地来说,非洲东海岸的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印度洋上的非洲岛屿是海上交通的重要支点,亚丁湾海域安全是国际海上航线的重要保障,非洲既是亚欧海上交流的重要枢纽和中转站,也正在成为亚洲国家重要的投资和贸易伙伴。“一带一路”为中国和非洲合作伙伴带来了诸多共同利益。政治上,中国从非洲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反之亦然。经济上,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持续了多年。以东非国家为例,中国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合作的例子有亚的斯亚贝巴轻轨、亚吉铁路、蒙内铁路、内马铁路,以及中国建成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图书馆等,这些都象征着非洲与“一带一路”相关合作的具体成果。此外,中非文明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很多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因此,中非相互了解和相互学习至关重要。非洲研究成为促进中非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实施的重要因素。中国四代非洲学人的努力中国的非洲研究经历了四代人的努力。本人的两篇文章论述了20和21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以下简述四代中国非洲学人的非洲研究成就。中国的非洲研究始于对埃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