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

张方方老师学术论文分享二

发布时间:2021/3/6 18:28:03   点击数:

由我系张方方老师所著论文《民营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风险与应对——以中国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莫桑比克煤矿投资为例》发表于《国际经济合作》(年05期)。

民营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风险与应对

——以中国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莫桑比克煤矿投资为例

作者:张方方

摘要

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纷纷到海外投资。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缓解了国内资源需求压力,企业也获得了一定的回报。但总体来看,海外资源性投资特别是民营企业资源性投资经历坎坷,效益较差。本文以中国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分析民营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的风险与应对,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借鉴。

关键词:民营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

风险应对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对资源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为解决资源之需,我国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纷纷到海外进行资源性投资。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缓解了国内资源需求压力,企业也获得了一定的回报。但总体来看,海外资源性投资特别是民营企业资源性投资经历坎坷,风险叠加,效益较差。本文以中国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分析民营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的风险与应对,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借鉴。

一、民营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

的特点及常见风险

(一)资源系敏感领域,政治风险突出

资源是特殊的产品,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所有国家都非常看重本国资源,民众对本国拥有的资源也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对于资源性投资,除了投资国政治动荡或政策变化会招致投资风险,投资国的反对党、反政府势力,甚至普通民众因受某些舆论的误导,甚至偶发的社会事件,都可能酿成资源性投资风险。

(二)资源性投资一般金额较大,融资风险常伴

资源性投资,无论能源还是矿业,都需要大量资金,仅项目的初期投资往往就是数亿美元,随着生产的进展,还要不断地追加投资,这对体量较小、资金有限、筹资渠道狭窄的民营企业是沉重的资金负担,民营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面临的融资风险很高。

(三)资源开采累及生态,面临环境风险

资源开采一般是从地下挖掘、抽取出初级产品,而且数量巨大。这种活动本身就是对自然的重大改变,资源开采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料、废渣,这些废物的存放会占用大量的空间,有可能毁损到森林河流,或者产生其他次生灾害。从全世界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一旦出现环境风险,企业将面临罚款、暂停项目,甚至项目终止。

(四)面临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经济周期变化导致的经济结构调整,或者某些资源大国所处地区政局动荡、资源国开发政策或贸易政策的改变,以及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都可能导致资源市场波动,资源价格大起大落,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二、庆华公司莫桑比克

煤矿投资风险分析

民营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情况各异,所遭遇的风险远不止以上几种,下面结合庆华公司莫桑比克煤矿投资项目的情况,具体分析其所遇到的富有代表性的主要风险,以为后来者鉴。庆华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煤基清洁能源及煤基精细化工产品为核心的大型专业化、现代化民营加工企业。自年起,公司开始投资莫桑比克煤矿项目,前期投资累计已达2亿美元,可至今未能投产,从项目进展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资料信息有误

国际能源署和莫桑比克矿产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莫桑比克拥有数百亿吨的煤炭储量,其中焦煤占70-75%。我国是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虽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焦煤储量稀缺,我国所需要焦煤大多依赖于从澳洲进口,因此,到莫桑比克投资煤矿令庆华公司兴奋不已,也信心满满。莫桑比克政府先后给庆华公司提供了29个区块,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但经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仅8个区块有勘探价值。勘探表明,莫桑比克矿业部资料室出售的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对矿权价值评估过高。很多矿床、矿点、化探异常并不存在,或者夸大其词。最终获取的结果与莫方初期提供的资料差距极大,实际储量与公司最初的生产规划有巨大的差距。最终庆华公司仅保留了CM一个区块,初步估计煤炭储量5亿吨。公司前期投资的2亿美元,大多花费在对莫桑比克提供的区块进行踏勘、勘探上。

对资源性投资企业来说,所投资区域资源资料的可靠性极为重要,获取可靠的资源储量资料,应作为确定投资的前提。特别是在一些曾经的殖民地及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矿藏资源资料往往还是原来的宗主国基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汇集整理的,其可靠性、可信度较差。若去这些国家或地区进行资源投资,尤其要加强勘查前期研究工作,避免无谓的过高投入,否则可能后患无穷。

(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由于误认为莫桑比克焦煤储量丰富,加之国内焦煤需求量巨大,庆华公司满怀信心地投资了莫桑比克煤矿,但公司对莫桑比克的情况了解甚少。走进莫桑比克才发现其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特别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地区无电、无水、无路、无电话信号、无网络信号。此外,庆华公司若在莫桑比克进行焦煤的开采、生产加工,除了建设工厂和配套的生活设施外,还要建发电厂、修铁路、建港口等,整个投资需要几百亿美元。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是个海量的数字,这也成为庆华公司莫桑比克煤矿未能投产的原因之一。海外投资,了解投资国特别是投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是基础设施情况非常重要,这关涉企业经营的多个方面,甚至对投资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法律和文化风险

莫桑比克劳动法规定,用工单位不得随意开除员工,只有员工在严重违纪或者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才可开除或降低工资,稍不注意就会造成违法。庆华公司就因未深入了解莫桑比克劳动法,开除当地员工而引发法律诉讼,导致公司陷入被动。另外,当地员工组织纪律性与国内员工相比差距很大,工作较为敷衍、松懈,也不愿加班。企业照搬国内经营方式管理员工,经常出现争执、摩擦,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了解投资国法律、法规,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形成适应当地的企业文化,建立起与当地员工较为融洽的关系,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非常重要。

(四)人才不足

庆华公司莫桑比克煤矿项目的管理班子是从母公司临时抽调的,通晓葡萄牙语,熟悉莫桑比克法律、文化、社会风俗的管理人员极少。与莫桑比克政府各部门的联系、沟通不力,特别是与当地民众的联系、交往、沟通非常不便,遇到事情往往干着急,很多事情不能及时处理,工作效率很低。海外投资必须先建立工作团队,要吸引和培养一批通晓投资国语言,有国际视野,懂得投资国当地法律、文化,了解当地社会习俗的高端管理人才。否则很可能贻误商机、决策不当,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由于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源市场较晚,特别是民营企业各类国际型人才较为缺乏。海外投资决策前,必须先做好人才准备工作,否则会处处掣肘,甚至付出高昂的“学费”。从我国现实看,既精通外语又对资源、工程、投资业务有深入了解和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急缺,我国各类人才培养部门也应尽快转变观念、转变培养方式和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抓紧补起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的短板,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做好人才准备。

(五)经营风险和融资困境

在进入莫桑比克的同时,庆华公司主动与国家开发银行驻莫桑比克工作组联系,介绍公司的莫桑比克投资项目,使该项目进入了中国开发银行项目库。年庆华公司又与国家开发银行青海分行就项目前期费用贷款展开了商谈,与中非基金和武汉钢铁厂接洽,介绍项目情况并动员其参股庆华公司的莫桑比克项目。庆华公司还与中国工商银行非洲代表处等金融机构多次联络。年庆华公司与中国浩远公司和中国港湾公司商谈成立合资公司进行莫桑比克铁路、港口建设,以使煤炭外运。本着分摊风险、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的原则,庆华公司一直在积极为莫桑比克煤矿区块寻找和接洽合作者,但最终取得的成果只有国家开发银行同意由湖北分行发放万美元煤矿勘探前期费用短期贷款,足见民营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融资之难。

年前后我国钢铁业还在大力扩张,焦煤价格一路上扬。但由于产能过剩,我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钢铁价格很快下滑,焦煤价格大幅下跌。加之年莫桑比克经济衰退,政府债务危机,国际社会冻结了对其的援助资金,导致当地货币贬值50%,因此庆华公司的投资项目实际上陷入了停顿。

三、几点建议

结合庆华公司莫桑比克煤矿项目投资所遇到的问题,本文总结了民营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应对风险的几点建议,供有意进行海外资源性投资的企业参考。

(一)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建立良好的风险防御机制

海外资源性投资风险叠加,经营者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建立良好的风险防御机制。一是加强风险意识。有效识别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从国际环境、东道国内部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等方面,了解整个投资环境的变化条件,把握风险形态。在进入一个国家市场前,可以通过聘请国际和目标市场专业咨询顾问,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咨询公司等,对目标市场的产业政策、市场容量、财政政策进行专业分析。二是进行风险评估。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专业方法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在进行投资前对整个项目做可行性分析,对影响项目进展的各个因素逐一深入分析,预测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充分沟通,合理分担。在“走出去”之前需要广泛咨询各级政府、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对目标市场风险的接受程度,是否符合国家“走出去”相关支持政策,政治以及经济风险是否可覆盖,是否可以获得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融资支持等。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同样需要进行市场和财务方面的分析,选择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三是建立风险管理及应对队伍。企业管理者应充分重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合理性。企业应该建立一支高水平、多专业的项目团队,从各个方面来预防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严格控制项目成本,把关质量和安全问题。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建立良好的风险防御机制,是当今企业和企业家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民营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并且建立良好的风险防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安全规避种种风险,使企业在海外顺利发展和不断成功。

(二)通过“抱团出海”,增强抵御和搏击风险的能力

总体来看,民营企业体量较小,资金有限,而资源性投资又数额巨大,在海外“单打独斗”,往往遭遇资金不足,使企业发展或坐失良机,或难以为继,甚至“倾覆翻船”。加之民营企业融资特别困难,如庆华公司虽然不断主动接触银行、联络企业,但几年中融资成效甚微,虽然多家单位有投资意向,但由于各种原因具体落实困难,使企业后续投资受到影响。近年来许多民营企业总结前期海外投资的经验教训,采取自愿结合、联合“走出去”的新模式,打破行业和体制界限,结成企业联盟,包括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与国企合作,组成产业链集团、优势互补企业集群,在境外建立工业园区等,形成企业群的“抱团出海”的新局面,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效果。资源性投资“抱团出海”更为重要,这不仅能够解决资金问题,而且可以汇聚人才,增强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从而增强抵御和搏击风险的能力。资源性投资的“抱团”既可选择同类企业,也可选择上下游企业,或者金融类企业等。另外,也可以直接在海外“抱团”,例如,与世界知名资源型企业、产业链企业、金融类企业“抱团”,或直接与投资国相关部门、企业等“抱团”。特别是若能直接与投资国相关部门、企业“抱团”,对于抵御和搏击多种风险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提高政治嗅觉,规避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海外投资的高发风险,《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分析了年至年发生的起“走出去”失败案例,其中25%是政治原因所致,而资源性投资发生政治风险的几率更高。政治风险突发性强、危害性大、较难防范。规避政治风险要注意:要有政治意识、政治头脑、政治嗅觉,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问题;避免到政局动荡、社会制度体系不完善、民族或宗教等矛盾冲突较多的国家进行资源性投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那些经济非常落后,贫富差距较大,常因自然灾害而导致较多灾民的地方,或者资源太丰富的地方,政治风险较高;要努力与投资国政府、在野党、势力较大的团体处理好关系,不要太偏向某一方;不要介入当地的政治矛盾、社会矛盾;要敏锐地观察、机智地判断,做好应对政治风险的详细预案;一旦政治风险来临,即刻采取措施,特别是人员及时安全撤离。

(四)认真研究经济周期,正确研判国际经济形势,防止经营风险

虽然经营者总是希望经济繁荣再繁荣,商品价格高昂再高昂,企业利润增加再增加,但是整个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一直高潮迭起,奔涌向前,经济发展有其周期。关于经济周期,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曾经说:“经济情况很少静止不变。在繁荣之后,可能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展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当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它可以是不完全的,也可以强大到足以导致新的高涨。新的高涨可以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生活标准。它也表现为短暂的价格膨胀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灾难性的萧条。简单说来,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它至少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成为世界工业国家的特征——自从复杂的相互依赖的货币经济开始取代相对自给自足的商业发达以前的社会以来,都是如此。”

海外资源性投资企业要认真研究当前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一阶段,认真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哪些方面,它们是属于客观性因素,还是主观性因素,是长期助推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是短期刺激性因素等。在研判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时,要放宽视野,多方面考量。在经济全球化增强、国际价值链不断加长的条件下,影响经济、营商环境的因素在增加、多变。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务必多假设、多论证。从近些年情况看,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喜欢“一窝蜂式”地在高峰期进入市场,还常常一开始就把摊子铺得很大,一头扎进急流,而非循序渐进,这些都需引起海外资源性投资者高度重视。分析经济周期和研判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应成为投资海外企业的必修课,并且应该将功课作足、作实,才有利于防止经营风险。

(五)严格遵守投资国法律法规,避免法律风险

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法治经济,投资海外的企业必须增强法律规则意识,严格遵守投资国法律法规。海外资源性投资涉及的法律法规很多,涉及投资法、矿产法、经营法、价格法、税务法、外汇法、劳工法、环境法等各个方面。企业对投资国相关法律法规要认真研究、熟练掌握,并确保严格执行。这样既可避免法律风险,也可节约成本。庆华公司因开除本地雇工不符合当地劳工法的规定而被告上法庭,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应为镜鉴。

(六)努力实施“本土化”经营管理,预防文化风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道德风尚、宗教信仰、礼仪习俗、行为方式、休闲娱乐等,都是这个国家、民族世代生活的累积和沉淀,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思想心理、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很难切割和改变。企业投资海外,必须研究和掌握投资国的文化风俗,努力融入当地文化风俗中,实施“本土化”经营和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特别是企业管理者学习并熟知投资国、投资地的历史沿革、文化类别、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结构、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等;企业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当地的活动,特别是公益活动、娱乐活动,多与当地民众接触、交往、交流,与他们建立起一定的感情;企业对属地员工的管理要多听取他们的意愿、意见,可接受的尽力接受;要尽可能地起用当地人员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本土化”经营管理需要一个过程。但企业必须有“本土化”意识、追求、行动,并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模式。“本土化”经营管理是投资海外的企业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

(七)重视环境保护,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国民众的环保意识都在提升,人们普遍对危害环境的行为产生愤慨和抵制。所以,对易于引发环境问题的资源开采,企业必须高度防备、戒备,应严格按照投资国、投资地环保的标准,做到绿色开采。到海外投资,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投入纳入企业预算,加强与周边居民、当地政府的沟通,维持良好的关系。要弘扬我国“和”的文化传统与“仁”的道德传统,民意民心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和竞争力,企业赢得社会和民众的认可、支持才能规避社会责任风险,使项目能够顺利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陆长平、袁洋、杨柳:“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融资路径研究——基于货币政策视角《,国际贸易》,年第1期。

中国企业“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合作蓝皮书》(-年),人民出版社,年。

韩燕:莫桑比克对外经济合作:现状及特点《,国际经济合作》,年第7期。

杨剑、祁欣、褚晓:《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例》,国际经济合作,年第1期。

图片

图源网络

排版

廖晨薇

审核

朱睿智老师冯巧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jt/7836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