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简介 >> 届高三惠三调地理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3*16=48分)
年“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采集“月壤”返回。有研究表明,月壤中含有太阳风暴带来的氦-3以及其它物质。据此完成1~2题。1.月壤可能含有
A.液态水B.微生物C.矿物质D.有机质
2.地球土壤中氦-3含量极少,可能因为
A.雨水冲刷强B.大气层阻挡
C.地球引力弱D.日地距离远
此题组选用时事类地理素材,是对我国航天科技上取得成就的宣传,可以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最终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从土壤迁移到月壤,可以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第1题,按照地球上土壤发育的过程,需要液态水(月球上有少量气态水和固态水存在)和生物(因为没有液态水,也就没有生命存在)作用,才能够发育非常完整成熟的土壤。而月球上没有液态水和生物参与月壤的发育,月壤发育程度低,缺少有机质,矿物质含量高。答案为C。目前研究表明,月壤中存在天然的铁、金、银、铅、锌、铜等矿物颗粒。此外,与月球上的岩石相比,月壤的年龄至少比岩石大10亿年,且测定发现二者的化学成份差别巨大,由此推断,月壤并不一定是就近月球岩石风化的结果,似乎是从别处来的。第2题,首先弄清楚“太阳风暴”,其是太阳活动的结果,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受大气层的阻挡,太阳风暴带来的氦—3就很少;反之,月球没有大气层,太阳风暴带来的氦—3就相对较多。答案为B。落户意愿是指流动人口如果符合流入地落户条件,愿意将户口迁入该地。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长期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统计值(以东部地区为基准)。据此完成3~4题。
3.各地相比
A.落户东部意愿最强B.西部流出意愿最强C.东北流出人口最多D.流入中部人口最少4.东部地区的流出人口落户意愿值反映
A.东部地区经济水平较高B.西部地区就业机会较少C.东北地区环境污染严重D.中部地区生活成本过高该题通过落户意愿来考查人口的迁移、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属于区域认知的考查。第3、4题,该题组首先要弄懂图表的意义,以“东部地区为基准”,所以东部地区的流入、流出的落户意愿都是为1。“流入地的柱状条”:指以东部为参照,流入到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口的就地落户意愿;“流出地的柱状条”:指以东部为参照,从东北、中部、西部地区流出的人口到了流入地的落户意愿。理解了这两个含义,就属于看图说话,答案为A、A。平庆铁路是黄土高原地区新建铁路的典型代表,沿线地面平均自然纵坡度为10‰。下图为平庆铁路线路纵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平庆铁路桥隧较多,主要因为沿线
A.冻土广布B.植被茂密
C.河湖遍布D.沟谷众多
解析:考查区域为黄土高原,桥(高架桥)隧(过山隧道),说明铁路沿线地形起伏大,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也就沟谷众多,答案为D。6.平庆铁路限制坡度应大于沿线地面平均自然纵坡度,这样可以
A.提高列车速度B.提升乘坐舒适度
C.增强运输能力D.缩短线路长度
解析:从现场解题的角度看,可以从四个选项入手归类区分,选项A、B、C更多的与列车本身属性有关,速度(普快、动车、高铁等)、舒适度(列车内饰、桌椅、每节车厢人数限制等)、运输能力(与速度、持续性等)。反观,D选项更多属于铁路本身的属性。答案为D。另外,从概念入手解题。(概念1)平均纵坡度,指在一定长度路段内,路线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该路段的距离之比。(概念2)限制坡度,又称最大持续坡度。注意,不同于坡度限制。在根据题干意思,平庆铁路的限制坡度应该大于沿线地面平均自然纵坡度10‰,线路坡度可以更大,但路线会缩短;而常规的“之”字形公路(沿等高线修建,通过延长线路长来降低坡度)的坡度限制应该是小于沿线地面平均自然纵坡度10‰。答案为D。7.为保证铁路安全,施工前应考虑甲地的
A.下蚀B.侧蚀C.溶蚀D.溯源侵蚀
解析:甲地铁路路基海拔较附近正在下切(或有下切趋势)的沟谷低,图示该沟谷本身落差大,以下蚀作用为主。
间接法煤炭液化技术是将煤炭转变成石油化工产品,但产生大量CO2。南非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该技术,开启液化石油时代。但随着工业化发展,90年代后,该国不断进行海上勘探,年,在奥特尼夸盆地11B/12B区发现油气。三年后,南非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钻探,有望摘下“贫油”帽。下图为南非部分资源分布图。据此完成8~10题。
8.早期,南非发展煤炭液化技术是基于
A.悠久的开发历史B.较低的石油需求C.较高的工业水平D.丰富的煤炭资源9.90年代后,南非加快海洋寻油计划的原因是
①环境问题严峻②清洁能源普及③能源需求增加④产业结构升级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第8、9题当做语文阅读理解来做就ok了,就看小朋友们的语文水平了。答案为D、C。第9题,很多学生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疑问,第一,材料里面没有提及,属于干扰选项;第二,从区域工业发展历程看,有了充足的能源后,才可以实现能源方面的产业升级,这是有先后关系在里面的。
10.南非海上钻井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A.海上温差过大,不利于工人作业B.海水温度过低,冬季海域易封冻C.海流运动猛烈,钻井难维持稳定D.海水盐度过高,易腐蚀钻探工具解析:看图,钻井区域有西风(南非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和洋流(马达加斯加暖流和莫桑比克暖流)的活动。答案为C。
研究发现,陆地水生生物可以将水中溶解的无机碳(主要来自碳酸盐类岩石)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体内,称为生物碳泵效应,这种稳碳、固碳的过程对环境产生深刻影响。下图为生物碳泵效应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生物碳泵效应最明显的地区是
A.华北平原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D.江南丘陵
解析:我国岩溶作用最为典型是云贵高原,且石灰岩多为“碳酸盐类岩石”,答案为C。
12.生物碳泵效应可使水体
A.水质变差B.透明度下降
C.含氧量增加D.浮游生物增加
解析:看图说话,答案为C。
13.深入认识生物碳泵效应有助于研究
①全球气候变化②雨水酸度变化
③碳循环的变化④维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有着紧密关系的,“碳泵效应”就是碳循环的一种方式。
不难看出,我国西南地区的岩溶,给全全球碳的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带来的贫困问题,也就不应该仅仅属于我国自己的问题,更应该属于全世界的问题。
反向沙丘是指与主导风向相反的方向风作用下形成的沙丘,我国西北地区的腾格里沙漠东南部是反向沙丘的典型分布区域。下图为反向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腾格里沙漠东南部反向沙丘出现的时间可能是
A.1月B.4月C.6月D.11月
解析:根据概念,西北腾格里沙漠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只是其东南部属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区域,也受短时长的东南风影响,形成反向沙丘。根据沙丘的成因,迎风坡为缓坡,指示主导风向。而图中此时缓坡为东南方,指示以东南风为主导。我国夏季东南风相对强劲,答案为C。
15.推测此后数月内该沙丘
A.西北坡和东南坡坡度同时变缓
B.西北坡和东南坡坡度同时变陡
C.西北坡坡度变缓,东南坡坡度变陡
D.西北坡坡度变陡,东南坡坡度变缓
解析:反向沙丘说明此处主导风会发生更替,“数月后”,开始进入冬半年,该区域的主导风为西北风,形成该区域的常规沙丘,即西北坡为迎风坡,坡缓;东南坡为背风坡,坡陡。
16.该沙丘总体移动方向是
A.西北B.东北C.西南D.东南
解析:该区域靠近西北冬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相较于季节性的东南风,西北风强劲,持续时间更长。沙丘总体移向东南。答案为D。二、必考题(17、18题,4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黄河三角洲上某盐碱地栽种葡萄,盐碱地的温度升高特别缓慢,而适合的气温和地温是葡萄解除冬眠,开始生长发育的最重要条件。3月份农民将葡萄藤出土上架,灌水后用白色塑料薄膜搭建裙膜,有效促进了春季葡萄生长。下图为裙膜覆盖示意图。
(1)说出搭建裙膜前灌水的原因。(4分)
:
知识背景: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滨海盐碱地,大部分区域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河汊密集,雨季经常造成海水倒灌,且地表排泄不畅容易积水造成农作物涝害;而春季干旱多风,蒸发强烈,导致地表返盐,使农作物遭受盐害。材料中提到灌水后用白色塑料薄膜搭建裙膜,有效促进了春季葡萄生长为思路。问题的中心词为裙膜前灌水的原因。个人观点:冬春季节,易受寒潮的影响,灌水也有利于增大土壤的比热容,这样农作物的秧苗不易冻坏。
参考答案:华北春旱,为葡萄生长提供水分;降低土壤盐分。
(2)指出搭建裙膜的的作用。(8分)
知识背景:覆膜①提高土壤温度——通过减少地面辐射来实现增温效果。②保持土壤水分(保墒),减少因蒸发,减少水资源的浪费③维持土壤结构(地膜覆盖,可以保护表土,减轻风,水对土壤的侵蚀)④保持土壤疏松(地膜覆盖会减少雨水的冲击,防止造成的土壤板结)⑤改善光照条件(地膜以及膜下水珠反射阳光)⑥防止病虫害(增加地温、减少与外界大气接触等减少病虫害)⑦提高土壤肥力。地膜覆盖以后,土壤中的氮肥以挥发形式的损失量大大减少,使得氮肥得以保持。地温升高,微生物活动随之增加,增加土壤有机物⑧使农作物早熟⑨抑制杂草(黑色地膜效果最好,其它地膜大多通过增加地温,较高温度不利于杂草嫩芽生长来实现)⑩抑盐保苗,防止土壤盐渍化材料中为华北地区,所以保温、保湿(减少水分蒸发)、抑盐保苗,防止土壤盐渍化。
参考答案:提高地温,提早葡萄生长物候期(提早解除冬眠,延长生长期);减少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
(3)5月中旬后裙膜会被农民彻底清除,请分析原因。(4分)
知识背景:覆膜的不利影响
①现在使用的塑料薄膜通常难降解,残留在土壤中造成了污染
②影响土壤水分的渗透及土壤的透气性
③地膜覆盖虽然有保水的作用,但也阻碍了外界降水进入垄体。如果遇到了连续性降雨则造成严重的水渍,因为地膜覆盖下的土壤水分蒸发受阻。
④阻碍土壤中水、肥的运移
⑤残膜导致土壤板结
⑥不利于农作物扎根发芽,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首先5月份气温升高,地温也升高,初夏的时期,本来的气候温度都能满足葡萄的生长需要,其次加上之前所学的覆膜也会有不利的影响,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参考答案:塑料薄膜滞留在土壤中会造成环境污染;气温和地温逐渐升高,能够满足葡萄生长的需要。
(4)有人提议用黑色塑料薄膜代替白色塑料薄膜,请你说出利弊。(4分)
黑色地膜用于除草降温,还可用于瓜菜的软化栽培。黑色地膜由于它不透光,可以削弱太阳辐射,杂草不能发芽和进行光合作用,因而除草效果显著。
参考答案:利:黑色塑料薄膜遮挡阳光,抑制杂草生长。弊:太阳辐射不能穿过黑色塑料薄膜,提高地温作用弱。
总体难度不大,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加入农业覆盖技术原理及应用的微专题。如下覆草或覆石: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产建设项目在爆破、开挖过程中,产生大量土石堆积体。它们多数由不同含量、不同粒径的砾石及工程现场的土壤组成,结构松散、黏聚力差,极易受到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研究组在实验室模拟陕西关中平原某地的多个室外堆积体坡体形态、组成及当地7、8月份不同降水强度进行多组实验,收集经模型坡面径流带出的泥沙,干燥后称重,得出数据记录如下:
(1)为制作实验室的堆积体模型,说出研究组需在户外测量统计的堆积体数据。(6分)
坡度、坡长、坡面组成物质(如砾石含量、粒径、土壤成分、分布等)。(2)分析该实验模拟当地7、8月份降水强度的原因。(4分)
7、8月份,该地受东部锋面雨带的影响;降水强度大,暴雨发生频次高;在堆积体产生坡面径流及侵蚀最显著,对堆积体影响最大。(3)指出上述数据反映的泥沙量与降水强度、砾石含量的数量关系,并分析原因。(8分)
砾石含量一定情况下,泥沙量随降水强度增大而增大(正相关);降水雨强一定情况下,随坡面砾石含量增大而减小(负相关)。原因:随着降水强度增大,坡面径流量大,汇流速度快,坡面侵蚀程度加剧,泥沙量增多;坡面砾石含量大,砾石之间空隙增大,降低坡面流速,增加雨水下渗,减少坡面径流,侵蚀减轻。(4)鉴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请为进一步完善实验提出合理的建议并说明理由。(4分)
实验中考虑坡度变化。理由:坡度变化会使坡面径流速度发生改变,影响了侵蚀能力。实验中考虑坡长变化。理由:坡长变化会改变发生侵蚀的面积,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实验中考虑粒径大小变化。理由:粒径的大小会影响摩擦力,从而改变坡面径流速度,影响实验结果。(后面再出解析)
三、选考题(10分)
19.[选修2:海洋地理](10分)
海底滑坡广泛发育于大陆边缘盆地和海岛斜坡带中,是沉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坡度方向发生垮塌、滑塌和碎屑流的过程。近几十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和海洋工程设施的增多,研究海底滑坡及其带来的影响尤为重要。下图为南海北部海底滑坡分布示意图。
(1)推断南海北部海底滑坡大量分布的原因。(6分)
解析:这道题为滑坡的形成条件作为一定知识背景,该区域也是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易引发地质灾害。
参考答案:南海北部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河流向海洋输送大量沉积物;海底坡度大。
(2)说明海底滑坡发生时可能造成的危害。(4分)
材料中有提海底滑坡的概念,海底滑坡通常指海底未固结的松软沉积物或存在软弱的构造面的岩石在,坡度较大的坡面,快速滑落的过程;具有破坏性,危险性。材料中的原话“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和海洋工程设施的增多”首先破坏海底工程设施,在大型海底滑坡也会引起巨浪甚至海啸,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坏。参考答案:海底滑坡发生,破坏海洋工程设施(如海底管线、钻井等)触发海啸,引起严重海洋灾害。(危害海洋船只航行安全;严重损毁海岸带生产生活设施;危及安全(每点2分,共4分)20.[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微塑料,粒径5mm的塑料,主要来源于风浪和海流等外力作用下的大片塑料的分解,作为海洋环境中一类新型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jjj/79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