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经济 >> 马普托湾上的梦想之桥2共同梦想
以下文章来源于一带一路故事,作者商务部研究院
一带一路故事
讲述共建“一带一路”故事、介绍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多方合作结硕果
“希望有生之年能去中国工作,切身参与中国的桥梁建设”。来自南非的迪安在马普托大桥竣工后,曾向中方工程师许下了这个心愿。
迪安何出此言?
因为在四年多的合作中,迪安对中国团队的“工匠精神”充满了敬佩。他发现,这些和他共事的“中国工匠”在工作中实事求是,一切以有利于高效优质地完成项目为出发点,不存在国别和种族的歧视。
“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也是科学精神。”迪安郑重地说。为此,他很想去中国,切身体验一下中国的桥梁建设。
像迪安这样的工程师,在项目部里还有不少。马普托大桥虽是中莫两国合作的成果,但它同时也吸纳了其他国家的技术力量,可以说是一项多方合作的典范。
项目开始进行得并不顺利,甚至不夸张地说,它是在争论中拉开序幕的。
大体上,中方更多地强调施工技术经验,而莫桑比克方的业主及其咨询团队更注重理论演绎推算,思维方式差异在短期内无法解决,有时候争论一天也毫无结果。
为此,项目部聘用了国际知名的质量监控、设计咨询公司——德国GAUFF以及南部非洲著名监理公司CPG,作为项目质量安全监控和设计咨询方,将项目打造成国际化EPC工程设计、施工、采购、监控、咨询、管理全产业链。同时主动引进香港咨询公司(AECOM)、南非桩基检测公司(GEOSURE)、武汉国检等多家第三方检测单位对产品质量严格控制。
大桥建设期间耸立的主塔
国际化技术平台的搭建,有效地保证了大桥的施工质量。
但分歧依然存在。
在多方合作过程中,大家出于保障桥梁质量的初衷,经常因对细节的不同理解而争论不休。比如,有一次,中方工程师和德国监理人员就对混凝土梁内部钢绞线实际伸长量,产生了3厘米的数据分歧。双方都没有放过这看似小小的3厘米。经过仔细排查沟通,双方的分歧终于解决了。这充分彰显了项目重视施工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工程材料领域工作了30多年,经验十分丰富的迪安对此深有体会。
他在马普托大桥项目中负责工程材料的监理工作,最关心的是结构的抗腐蚀和耐久性问题。在他的监督下,从混凝土的材料配比、预制施工、现场浇筑到钢结构的场内加工和现场拼装等诸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大桥的混凝土结构同时参照中国和欧洲设计标准,采用了最严格的混凝土抗腐蚀保护层厚度设计。项目部还联合相关的研究机构对当地的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试验,创新性地完成了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中的应用。精良的混凝土和钢结构质量,获得了迪安以及各方的普遍认可。
为了表彰其优异的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成果,南部非洲混凝土协会于年和年,两度向项目颁发混凝土最高质量奖——FULTON奖。
项目概况:
马普托大桥自北连接马普托市区数条市政道路,向南通过约公里道路直达莫桑比克与南非边境口岸。项目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
大桥设计为单跨重力式锚碇悬索桥,主跨米,南北塔标高.2米,是非洲最大跨径的悬索桥;北引桥长为米,上部结构为混凝土预制T梁与刚构上连续混凝土箱梁;南引桥长为米,上部结构全部为预制T梁,主引桥总长3.公里。
马普托大桥项目凭借优秀的施工质量、良好的国际合作、科学的安全管理、创新的结构设计及对南部非洲滨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贡献,荣获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佳项目评选活动桥梁类优秀项目奖。
来源:一带一路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jj/8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