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经济 >> 爱博才会赢文学和汉教道路的交织,与郭建玲
由我院学生会主办的
第八期“爱博才会赢”活动
于4月11日晚19:30
在钉钉视频会议上
准时按下播放键,与大家“云”见面
本次活动由郭建玲老师主讲,郭老师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学术研究经历和读书方法,就“文学和汉教道路交织”的话题,给汉教学生的文学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主讲简介
郭建玲,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传播硕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主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转折、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华文文学和莫桑比克语言及文学,主持过多个科研项目和专项课题。
一帆风顺略有波折
郭老师年到国际学院任教,不仅是中国学生文学类课程的老师,同时也担任留学生的教学以及中外研究生的导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郭老师的求学经历是怎样的呢?
初中毕业之后,为了尽早“跳出农门”,成绩优异的郭老师进入金华师范学校学习。中师三年,勤奋努力的郭老师以全年级第一的好成绩保送进了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所以,郭老师笑称自己是大家“楼上的学姐”。四年的大学时光让郭老师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王嘉良等一批中文系老师的影响,年,郭老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着能‘跳出去’看看,北京是自己心驰神往的地方,也是读书的好地方”,四年的寒窗苦读在郭老师的描绘下显得充实而有意义。
北师大就读的时光里,机缘巧合之下,郭老师从学姐手上“过渡”了新东方GRE班的学习名额。研一下学期,郭老师就筹备了起来,萌发了出国留学的念头,GRE考试取得了分(总分)的好成绩,后面的托福考试就简单得多了。在研三下学期,郭老师拿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东亚研究系的全额奖学金。
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与母亲合影
获得奖学金,郭老师打算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想在更宽阔的领域里继续学习”;然而,求学旅程却并不一帆风顺。由于““事件后美国局势的变化,郭老师跟当时很多赴美留学的学子一样,遭遇了连续几次拒签。留学受阻,并没有让郭老师就此放弃继续钻研文学的想法,年,她选择报考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年博士毕业后,郭老师回到了母校浙江师范大学任教。
“中间稍有波折,总体一番风顺。”这是郭老师对自己求学经历总的概括,“勤奋不是成功唯一的保证,不过我们要相信,任何努力都不是白费的”。
出国经历获益匪浅
年至年,郭老师获得了到被誉为美国“东部哈佛”的杜克大学访学的机会。美国一年的访学,除了东亚研究的一些课程,郭老师另外还跨专业听了社会学、人类学的课程。国外上课的方式、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对学生自主性的开发等,让郭老师印象深刻。虽然每学期只有3至4门课,但是每门课的阅读量、作业量很大,图书馆24小时开门,不少学生早出晚归,甚至夜宿图书馆,可见国外读书很考察一个人能否做到自律。
年摄于美国杜克大学
访学结束,回到学院工作一年半后,郭老师在年1月远赴莫桑比克,担任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直到年8月回国。非洲工作条件艰苦,疾病灾害、停水断电,但这些挑战并没有让老师和学生望而却步。学生们要赶2-3个小时的路程来上课,但他们学习汉语的态度始终很认真,因为他们相信,汉语能给自己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经过3年零7个月的努力开拓,当地的汉语教学点从5个拓展到15个,基本辐射莫桑比克全境,去年年底,孔院也培养出了第一届汉语专业毕业生,孔院学生还在中学生“汉语桥”大赛中获得了非洲组的冠军。学生的成长和取得的成就,全球先进孔院、优秀中方院长的荣誉,使郭老师感受到汉教人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在莫桑比克与汉语专业女生共度“妇女节”
从中国到美国,再到莫桑比克,郭老师深切体会到了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和友爱特别重要,“出国的经历也让人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敢于尝试拓宽道路
虽然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但郭老师很早就接触了留学生教学。在郭老师读研一的时候,抱着“尝新”的想法,郭老师应聘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留学生兼职教师。学生里,年龄最小的才11岁,最大的60多岁,是一位来自日本的退休小学教师,利用退休后的空闲时间自费到中国学习汉语,这一点让郭老师十分感动。博士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郭老师到东华大学应聘,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在郭老师任教的两年里发展迅速,郭老师也在两年的兼职教学中得到很大的锻炼。“各种各样的学生,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所以汉语国际教育还是能让人身心特别愉快的一个工作。”
年给大三学生上文学选修课
求学过程中,除了兼职从事留学生教学,郭老师还翻译过大量著作。从事翻译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缘,郭老师就读北京师范大学时,途经教育学院的翻译招聘点,抱着好奇和尝试的想法前去面试,并被成功录用。读博期间,郭老师翻译了哈佛大学教授诺齐克的代表作《苏格拉底的困惑》,在美国访学的时侯,郭老师抽空翻译了儿童文学作品《奥斯波星球历险记》,此后又翻译了欧洲著名汉学家普实克的名作《抒情与史诗》……翻译道路上的机缘和成绩,让郭老师对翻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一个词也许会有多种意思,翻译时要揣摩最适合语境的意思。文章要放到语境和社会背景中,做到信、达、雅”。
任何学习和努力都不是白费的,而会在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渐体现出来。原先花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大量的阅读和准备出国的经历对郭老师的翻译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在谈到读书方法时,郭老师表示,求学道路上遇到的导师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她从老一辈身上感受到了对文学的极大热情和严谨的学人品格,这种热情也深深地感染了自己。“读书要注重对原本的阅读和互文性的思考“,因为再详实的文学史著作,都不能替代具体的文本阅读的感受”;关于互文性阅读,郭老师打了个比喻:“各个年代的作家都坐在一个玻璃房子里面,让他们可以互相说话,他们都说着相通的语言,你会发现作家之间是可以沟通的,因为文学作品会涉及很多人类共同的主题”。
郭老师的翻译经历和留学生教学工作都让我们看到,敢于“尝新”,收获的不光是一段段不同的经历,也与专业学习互通互补,眺望更开阔的风景。
郭老师还给求学于汉教路上的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老师说,“文学是一种无用之用的东西”,学习文学要有批判的眼光,比较的视野,作为汉教人,我们要提升文学素养,在课堂之外多读作品,包括文学理论基本入门的书,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
师生交流共话感想
时间飞逝,干货满满的讲座内容让这次“云对话”显得十分短暂,郭老师说,这次交流虽然不是特别充分,但她仍然觉得很开心能有这样一次分享求学和教学经历的机会,同学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对讲座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