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

学术成果张哲中国在莫桑比克农业产能合作

发布时间:2018/5/29 23:16:46   点击数:

中莫农业产能合作研究

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面临的长期课题。莫桑比克国家内战结束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人口快速增加,也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稳定,是中莫面临的共同任务。本文以国别研究为基础,以中国企业在莫桑比克已投资的农业项目为调研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公司”+“农户”的全产业链订单模式是目前中莫农业产能合作中最有效的方式,此种模式既可利用莫桑比克低成本的农业劳动力,也便于向莫桑比克推广中国有效的种植技术,增加当地农产品的产量,利于投资企业在后期的加工和销售,从而做到中莫农业产能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一模式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国内相关企业到非洲更多的国家进行农业产能投资。

关键词:农业产能合作、产业链、订单农业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年赴非调研课题《刚果(金)、莫桑比克农业项目调研》(项目编号:FF05)及年度中非经贸发展研究课题《中非农业产能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哲,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教授。浙江金华()。

 一、中莫农业产能合作的背景 

中非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年12月4日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外交部长王毅、商务部长高虎城以及五十个中非合作论坛非洲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和主管对外经贸事务的部长、非盟委员会高级代表出席了第六届中非合作论坛。与会的许多非洲国家部长都期待与中国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强合作。这些方面也是非洲“年愿景”中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非洲急需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优先发展起来的领域,在此领域中国有自身发展的经验,中国可以把适合非洲发展的经验介绍到非洲去,帮助非洲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发展。

目前,对于大多数非洲国家来说,急需解决的是粮食安全问题。非洲有11.7亿公顷的土地,开发不到百分之三十,其中可灌溉的耕地面积就更少了,因此造成生产能力低下,粮食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进口和国际援助,因此,历次中非合作论坛都把中非农业合作放在重中之重。过去六十多年里,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非洲各国的农业援助,在当地兴修水利工程,建立农业示范中心培训当地农民掌握高产的农业技能,培育适合高产的种子等一系列援助项目,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非农业投资项目也不断增多,但援助效果和对非农业投资项目均没有达到预期成效。未来,在中非产能合作推动下,中国政府将支持中国企业对非农业产能合作,使非洲的农业走上产业化、现代化道路,不仅继续帮助非洲人民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而且加大粮食的仓储、加工和运输能力,有效和合理地利用非洲产出的粮食,切实可行地帮助非洲各国解决目前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

 二、中莫农业产能合作的动因 

莫桑比克是农业国,76%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其国土面积79.94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面积万公顷,历史上曾经是农业大国,战前粮食自足并出口。由于内战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已耕地面积仅有万公顷,粮食需要进口,发展农业是莫桑比克政府首选目标。

(一)莫桑比克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莫桑比克政府制定了农业发展纲要(-)。莫桑比克政府于年5月批准了现在正在执行的农业发展战略规划(-),为实施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政府于年4月批准了目前正在执行的国家农业投资计划(-)。随着政府五年农业发展纲要(-)的批准,使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农业投资规划融入到政府五年规划中。农业发展纲要(-)就是在以上规划共同指导下制定出来的。在农业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年农业发展的挑战和优先发展的事项。在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划了农业发展走廊,并选定水稻,豆类,蔬菜(球白菜、西红柿、洋葱),木薯,家禽,黄牛6种优先发展的农产品。(详见表1)

(二)莫桑比克粮食安全需要

由于受干旱、内战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莫桑比克长期处于缺粮状态。自年以来粮食实现了多年丰收。年,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大丰收,达万吨,比上年增长23%,国家多年来不仅首次实现了粮食自给,而且在莫桑比克历史上也首次实现了粮食的出口(当年出口2.6万吨玉米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安哥拉)。但近年来由于农业技术的落后,及战后人口快速增长,莫桑比克每年面临近30万吨粮食的缺口,多万人口中,至今有一半以上处于贫困线以下,慢性营养不良率一直高于40%,详见表2,目前还没有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三)莫桑比克是传统农业国家

年代,莫桑比克粮食自给率仅达8%,年均缺粮上百万吨。-年间,世界粮食计划署对莫桑比克粮援价值达5.3亿美元。莫桑比克是典型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全国的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由4,,农业经营单位组成,99%是家庭农户,详见表3,有万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占直接参加经济活动人数的72%。

莫桑比克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年代曾一度高达44%;年代以来,农业产值的比重有所下降,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且农业产值基本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详见表4。

资料来源:莫桑比克农业部《莫桑比克农业发展纲要(-)》

(四)莫桑比克土地租赁具有优势

莫桑比克共和国宪法规定,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土地的使用实行许可制度。土地许可分为土地的使用许可和利用许可两种。土地许可依据莫桑比克政府第19/97号法令(《土地法》)和第66/98号法令(《土地法条例》)执行。土地的许可期限最多为50年,如果使用方提出申请,该期限可以再延长同样时间。莫桑比克允许外资获得农业耕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期限为50年,50年以后可依申请延长。由于莫桑比克目前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约50%依赖进口。莫桑比克政府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开发农业项目,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1美元/公顷/年甚至免费)出租土地,但会对主要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以及产品是否主要用于莫桑比克国内市场提出要求。

(五)莫桑比克农业发展潜力大

莫桑比克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落后主要受内战、自然灾害及管理不当等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莫桑比克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良好,可耕地面积达多万公顷,已开发永久性耕地万公顷,仅占可耕地面积的14%,有大量的闲置土地。全国拥有10块具有不同自然条件的生态区域,土地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气候条件也很好,年平均温度在20-25摄氏度左右,雨量充沛,农作物生产季节长,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前景,发展潜力极大。

三、中莫农业产能合作项目调研分析

(一)联禾非洲莫桑比克水稻产能合作项目

联禾非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湖北省禾丰粮油集团,利用莫桑比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平台,在莫桑比克进行水稻种植与加工较为成功的企业。该公司于年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市成立联禾非洲农业跨国公司。年就在莫桑比克索法拉省的BUZI河沿岸整改水稻良田公顷;同时另兴建了日产50吨的现代化大米加工厂一座,脱壳、抛光、色选等设备一应俱全,是莫桑比克少有的大米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加工厂之一,并且其为所生产的大米注册了品牌——“AAA”牌大米,目前主要销售地为索法拉省,但少部分大米也销售到了首都马普托市场。

联禾公司在莫桑比克的投资项目,得到了莫桑比克政府CPI(INVESTMENTANDPROMOTIONCENTER)部门认证通过,并与当地政府、农会、教会以及农户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提高了当地民众水稻种植技术和经济收入。联禾公司以亩为单位成立一个农场,由1名国内的种田能手担任农场主,再雇10名当地人进行田间管理,农场按承包经营方式运作,多产多得。同时,联禾公司还通过培训当地黑人掌握种植和农机驾驶维修技术,带动当地人承包公司田块,按照国内的组织和销售模式,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大幅度地提高了当地人的收入。

(二)中非棉业莫桑比克棉花产能合作项目

中非棉业项目最早在马拉维启动,该项目将中国先进的棉花种植、田间管理和加工技术带入当地,使当地棉花单产大幅提高,并延长了加工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年,中非棉业看重莫桑比克贝拉港口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适宜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启动了中非棉业在莫桑比克的项目。项目地选择在莫桑比克的索法拉省,中非棉业公司全面承包了索法拉省的棉花种植,同时投资建立了棉花加工生产线。中非棉业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棉花种子、化肥、农业和技术支持,在棉花收获之后从农户手中收购棉花,经过加工出口海外。经过四年的耕耘,中非棉业在莫桑比克已经发展了近五万农户,种植面积最高达到4万公顷,成为莫桑比克排名第三的棉花外资企业。而中非棉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给当地人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他们采取互利共赢的模式,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较好的收益,也为当地农民培训了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深受当地政府支持和民众欢迎。

(三)中莫农业产能合作可持续发展模式

联禾非洲和中非棉业在莫桑比克的农业投资,都是采用“公司”+“农户”的全产链投资模式,在种植水稻和棉花的同时,进行水稻和棉花的加工和销售,生产过程则采用订单农业模式。订单农业模式就是把前期平台上已建设好的农田,以“农田承包到户”的形式承包出去,,按照订单模式组织生产,因为小农生产是最有效的,而小农生产所解决不了的规模经济效应,由投资企业外部提供,统一安排农业机械租赁、统一技术指导,并且通过统一事前成本核算、产量保底、节约或超产分成、全部订价收购等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使小农生产的有效性与投资企业提供的外部规模经济结合在一起,有效解决农田承包者“资金投入能力有限、无法规模化加工、生产之后销售难”的困扰,从而使整个农场的效益与效率达到最优。同时,也有效理顺了“农场所有者与农田承包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有利于农场所有者控制风险。

“公司”+“农户”的全产业链订单模式是目前中莫农业产能合作中最有效的,此种模式既可利用莫桑比克低成本的农业劳动力,也可向莫桑比克推广中国有效的种植技术,带动当地农民一起种植,既可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又可以增加当地农产品的产量,从而有利于企业在后期的加工和销售。让莫桑比克的农民和中国投资的企业都获益,从而做到中莫农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莫农业产能合作经验分享

(一)利用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搭建中国企业对莫桑比克农业投资平台

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国政府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自年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成后,先后开展了水稻、玉米、棉花、大豆、芝麻等大田作物的试验示范,并在此平台上先后引进湖北农垦、万宝、禾丰等企业进驻莫桑比克进行相关农业投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充分发挥平台与载体作用,支持中国农业企业进入莫桑比克投资,而中国企业利用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这个平台,可以有效利用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前期培育的种子和在莫桑比克积累的人脉资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减少在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和快速进入莫桑比克市场的能力。如联禾非洲莫桑比克水稻项目前期的育种试验,就是在中莫农业示范中心的支持下进行的,项目后期在莫桑比克索法拉省的BUZI河大面积种植水稻时,中莫农业示范中心又安排机械修理人员对农场的农用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从而保障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因此,利用农业示范中心平台可推动中非农业产能合作,让更多的农业企业“走出去”。

(二)得到中国和莫桑比克政府协同支持

中莫农业产能合作项目一方面得到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得到了莫桑比克政府的支持。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就重视对非农业项目,尤其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对非农业投资,以在莫桑比克调研的中非棉业项目为例,中非棉业公司是青岛瑞昌棉业有限公司、青岛汇富纺织有限公司及中非发展基金三方于年共同出资注册成立的有限公司,而中非发展基金是中国政府在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对非务实合作8项举措之一,基金着力支持非洲破解基础设施滞后、人才不足、资金短缺三大发展瓶颈,加快非洲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帮助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中非发展基金以股权基金持股的方式进行资金支持,积极支持中非棉业公司在莫桑比克、马拉维、赞比亚的棉业项目。同样,因为中非棉业项目可促进莫桑比克工业化进程,因此这一项目也得到了莫桑比克政府的支持,如厂址的选址、中国相关物资进入莫桑比克的报关及物资快速提取、中国相关专家及人员赴莫桑比克签证等相关事宜,同时,项目前期,当地农业厅也派相关人员入驻项目地,来帮助中非棉业解决在投资与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项目可以有序快速地推进。

(三)充分利用三方农业合作项目

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中国商务部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签署了《关于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同年6月商务部与莫桑比克农业与粮食安全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莫桑比克农业与粮食安全部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关于莫桑比克农业三方合作框架》(以下简称《合作框架》)。

根据《合作框架》,在“莫方提出、莫方同意、莫方主导”的原则下,中方与盖茨基金会将依托中国援莫农业示范中心,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合作,共同帮助莫桑比克实现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营养改善等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三方合作涉及开展科学研究、农业和畜牧业技术示范推广、能力建设、当地小农户对接、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搭建等具体活动,致力于帮助莫桑比克提高主粮生产率、促进畜禽类养殖产业发展,从而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改善营养状况和增强妇女权能。目前,此项目正通过中莫农业示范中心,及所引进的农业投资企业推进,在三方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将进一步带动中莫农业产能合作。

 五、进一步推进中莫农业产能合作的相关建议 

在前期莫桑比克实地调研期间,接触到不同的投资主体在莫桑比克投资时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投资主体自身需要注意和解决的,而有一些问题则需要政府层面给予支持。为今后进一步推进中莫农业产能合作,现就以上两个层面的问题给予以下相关建议:

(一)对莫桑比克农业投资与合作规模应适度

首先要综合调研农业用地租用成本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当前,中国国内媒体及农业投资项目推荐会,多会以“非洲国家可耕地面积多,实际已开垦面积少”为亮点,大力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进行大面积粮食作物的种植与投资,却没有考虑非洲国家自身农业与市场需求的特点。事实上,大多数非洲国家可耕地面积虽然多,但有灌溉系统的耕地面积却很少,且大多有灌溉系统的土地归私人农场所有。因此,中国企业到莫桑比克进行农业投资,所面临的农业基础设施环境与国内完全不同。莫桑比克农业用地的租金极其便宜,但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一旦贪图租金便宜而租用大面积土地,就会影响其后续资金的投资。其次,充分调研莫桑比克的市场需求问题。莫桑比克粮食生产不能自给,是粮食进口国,但莫桑比克绝大多数的人口是贫困人口,对粮食消费的支付能力较低。因此,中国企业投资莫桑比克农业时要针对可控的目标市场与客户群体,不能贪大。此外,莫桑比克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差,运输成本高昂。农业投资要着眼于莫桑比克某个区域的市场消费需求,最多可扩大到莫桑比克邻国的市场消费需求。因此,对莫桑比克农业投资与生产一定要和投资所在区域及所在国的需求相匹配,进行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与加工。

(二)对莫桑比克农业投资与合作应注重农机设备及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不管是政府的援莫桑比克农业项目,还是企业投资的农业项目都不能脱离实际,目标定位太高。我们面对的莫桑比克受众体是文盲、半文盲,如何能把我们的现代农业技术学到手;技术再好,如果学不到手,也不能受益莫桑比克百姓。尤其是中国政府援助莫桑比克的农业项目更要考虑技术推广的适用性,及推广的技术在莫桑比克是否有被推广的可能性。其次,在农机设备的推广上,也要适合莫桑比克目前生产水平,应以小型农机设备为主。

(三)合理有效地使用援外资金推动中莫农业合作项目

农业生产周期长,而且依赖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但莫桑比克基本上没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企业对莫桑比克农业投资。因此,援建莫桑比克的农业项目最好与已投资的农业项目相配合或配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助力中国农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希望今后在对莫桑比克农业援助中,可以考虑加大对莫桑比克农业基础设施的援助,一是可以有效改善莫桑比克农业基础设施差的状况,二来是可持续造福莫桑比克的百姓,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进一步对莫桑比克农业投资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建立非洲农业发展基金

农业在发达国家一直是一个高补贴的行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也是享受补贴的,尤其是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但是在非洲除了土地便宜外,农业生产是没有任何补贴的,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在非投资农业的企业不是面临不确定的天气因素影响,就是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灌溉系统等的基础设施修建及维护,因此,为了保障在莫桑比克及其它非洲国家已有农业企业和将要去非洲投资农业企业的利益,国家应建立非洲农业发展基金,在企业遭遇天气原因等变故而影响后续生产时,或由于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太多影响后续投入生产时,由非洲农业发展基金注入资金,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五)加大对非农业合作综合人才的培养

中国对非投资合作中,一直受到困扰的因素就是缺少既懂非洲又懂专业同时外语沟通能力强的人才,在对非农业合作中,尤为明显。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国内的农业专家组都配有翻译,但翻译并不是学农业出身,因此在遇到农业专业术语需要翻译时,就不能够有效翻译。因此,需要加大对非洲及中国本地农业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南京农业大学每年都有针对非洲学生的培训,因此,建议国内相关学校及研究机构建立非洲国家留学生数据库,详细记录在中国接受培训的非洲国家留学生信息,方便企业在对非农业投资合作中,在投资目的国寻找合适的合作者;其次,还要加强中国已在非工作人员的再培训,这些在非工作人员已有一定基础,通过短期再培训可以更快更适应目前的工作,而且,这些人员会成为在非农业合作中的潜在综合性人才;第三,从长远考虑,加强国内相关农学院综合人才培训机制,与企业形成互动,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对非农业投资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资源互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有利于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与对非农业合作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才培养、项目合作为纽带,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双赢”局面,这不仅是中莫农业产能合作的基础,也是中非农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也是根本之策。

[1]蒋和平.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12):6-7.

[2]王晨燕.对非洲农业援助新形式的探索[J].国际经济与合作,(4):35-38.

[3]李嘉莉.对加强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的若干思考[J].世界农业,(5):13-14.

[4]韩相山.如何开发非洲农业市场[J].瞭望新闻周刊,(4):40-41.

[5]陆庭恩.关于深入开展中非农业投资与合作的几点看法[J].西亚非洲,(1):10-12.

[6]俞毅.论我国对非洲跨国农业投资的战略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11):37-39.

本文发表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白殿疯用什么药才能好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jj/1552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