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地理 >> 黑蜀黍们的战争非洲草原上ld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篇原创文章,作者:Moskit
全文共字,配图10幅,阅读需要15分钟,年8月5日首发。
快捷阅读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点击标题下方的作者“Moskit专辑”!作者Moskit的作品快速入口:
.同室操戈——斯洛文尼亚独立与十日战争(上).“更多的炸弹和直升机!”——越南战争中的安禄围城战.风暴之夜——德军空袭巴里港与盟军毒气丑闻.至暗时刻——敦刻尔克撤离行动始末.地中海的“鼠运输作战”——赫尔墨斯的沉没(下).火炎地狱——B-29空袭东京纪实.船上的君王——U艇部队的指挥官.浴火重生!——战斗在列宁格勒的马拉号战列舰(下).地中海的“鼠运输作战”——赫尔墨斯的沉没(上).空中威胁!——战斗在列宁格勒的马拉号战列舰(上).勇气与荣耀——“疯狂杰克”的传奇一生.百万美元的演出——雷马根大桥争夺战.绝望的见证人——U-74和“俾斯麦”号的最后时刻.非典型登陆战(1)——凝固汽油弹,重炮和战列舰.从天而降的大礼——德国末日武器的奇妙历险.海空对决——德国U艇VS英国B-.先行王牌——沃尔夫冈·卢斯和他的骑士铁十字勋章.浅滩摆渡人——二战日本大发动艇小传.重甲前卫——美国M26坦克发展史取得独立后的数十年并没有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和平时期。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各国都饱受内部和外部冲突的困扰,在无力应对接踵而来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情况下,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超级大国求助,企图通过站队来获得资金和军备的支持。外部势力的介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权力的分裂,在独立中获得统治地位的新兴领导人们不得不随时准备与国内反对派开始政治,甚至是军事上的斗争。无论何种情况,内战都是非洲的“王”们极力避免的情况,那么如何转嫁国内矛盾呢?制造一个共同的敌人是非常好的选择。很多非洲国家并没有被完全地殖民,或者说殖民形式并不彻底。类似乌干达这样的国家,西方殖民者很难完全掌握其所有的领土和人口。太繁琐也没什么油水,他们的殖民方式更倾向于和大的部落以及已有的统治者签署协议。也就是说虽然“国家”作为一个欧洲殖民者强加给他们的符号被其所接受,但实际上很多领土和人口对此并没有概念。在殖民者耀武扬威的时期,他们低眉顺从,现在殖民者被赶走了,他们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而不是屈服于新兴的领导人,毕竟在他们看来无非是统治者由白人变成了非洲人而已。这些不合慢慢地成为内战的导火索,例如在刚果和埃塞俄比亚。图1.乌干达脱离殖民主义不仅如此,外部冲突也在加剧,不过战争的烈度相对较低,因为毕竟是非洲,相互之间没有惦记的资源和人口。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战略资源支持他们打一场足够大的战争。不过外部势力的介入总会导致国内问题加剧,政权会在一夜之间就被推翻,话筒后的人也会换来换去。总的来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特点是内战频繁,破坏了广大地区的稳定,也吸引了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介入到该地区的冲突以扩大自己在此地域的影响力。年轻的非洲国家总统和总理试图复制欧美国家的发展模式,采用一些他们自己可能都不太明白的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模式,来带动本国的发展。例如,朱利叶斯·尼雷尔总统(JuliusNyerere)是年在坦桑尼亚上台的总统,他崇尚“ujamaa”(斯瓦希里语中的“兄弟情谊”或“集体”)的平和思想,希望依靠集体主义管理形式的特殊国家发展方式来振兴坦桑尼亚经济。可想而知,表面上平和但实际上激进(对非洲部落来说,集体制几乎不可接受)的国家政策会遭受多么强烈的抵触,尼雷尔迅速表现了他铁腕的一面。他力排众议,使用武力制止了坦桑尼亚各地的暴乱,获得了实质上的国家控制权,这位表明平和的元首有着坚定而铁血的一面。图2.尼雷尔和他的将军们与坦桑尼亚相邻的乌干达,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米尔顿·奥博特(MiltonObote)政府对社会主义,集体制度等等都不感冒,他更担心个别省份的叛乱问题。年,奥博特推翻了国王穆特萨二世,后者不仅是乌干达的君主还统治了一部分布干达王国。在推翻君权的斗争中,奥博特总体所依仗的就是日后臭名昭著的伊迪·阿明将军。随着国家权力归属矛盾的激化,阿明于年发动军事政变,迫使奥博特逃往坦桑尼亚。尼雷尔对奥博特表示支持,提供了资金和人力想帮助他重返乌干达,不仅是出于政见上的惺惺相惜,更是因为一个弱小的动乱的邻国是有利的。图3.伊迪·阿明年,由坦桑尼亚人出资组建的奥博特部队从坦桑尼亚出发进攻了乌干达。不过这些人的水平实在是不怎么行,进攻很快被阿明挫败,愤怒的阿明甚至还炮击了坦桑尼亚的边境领土。虽然受到了攻击,但理亏的尼雷尔不愿事态进一步扩大,选择在索马里首脑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MohammedSiadBarre)的调解下走向和平。不过和平虽然到来了,尼雷尔还是公开发表言论,称他无论如何不会同意阿明在国内搞的残酷行径,坦桑尼亚决不会和乌干达建立友好关系。阿明在国内的暴行是人尽皆知的,只要有一丁点反对意见,他就会对人民痛下杀手。他的受害者人数仍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比较可信的数据是30万人死亡。在阿明手下工作的56名部长中,有6人在履行职责期间或在辞职后立即被杀害。年,在马凯雷雷大学的骚乱中,名学生被枪杀,年,天主教大主教卢武姆(Luvum)被杀。年,副总统穆斯塔法·阿德里西(MustafaAdrisi)在一场总统授意制造的事故中受重伤,因为他对国内政治的看法与阿明存在严重的分歧。图4.阿明特别喜欢在公众场合展示武力阿明甚至成功扭转了这个由乌干达基督徒(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主导的国家的传统权力平衡。在阿明的领导下,军队和官僚机构开始主要从总统本人所属的尼罗河民族中补充人员,使得政权势力中的穆斯林信徒的数量急剧增长(阿明信奉伊斯兰教)。此外,阿明还亲自参与了对反对他的人的屠杀,他也有一个令人恐惧的别名“食人暴君”。所有这些权力再分配也好,镇压和屠杀也好,都给乌干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大多数知识分子,商人以及来自南亚的移民后裔被强行驱逐出国或自行逃亡。失去了必须的人才,乌干达的经济开始急剧缩水,在年前后由于国际经济变动导致乌干达主要出口产品——咖啡的价格下降成为了压垮乌干达国民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民众的怨声大到阿明自己也吃不住了,他迫切地需要一个发泄国内情绪以及获得新的经济来源的对象。图5.乌干达街头的屠杀不过阿明知道,发动战争需要一个好的借口,即使是编的,也得有条导火索才行。然而可悲的是,在动荡的非洲地区,这样的借口绝不难找,就像在刚果,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发生的那样。年10月底,西部城市姆巴拉拉的驻军军营收到了新的补给,分发物资期间新兵和老兵发生了冲突并很快升级为枪战。忠于阿明的部队镇压了随之而来的叛乱,一些乌干达士兵则逃到了邻国坦桑尼亚。阿明觉得机会来了,他宣布两国边界和卡盖拉河之间的坦桑尼亚地区为乌干达领土并迅速组织了入侵。乌干达军队的横冲直撞迫使超过4万名坦桑尼亚人逃离他们的家园,乌干达人也趁势进行了屠杀和抢劫。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坦桑尼亚军队却无法做出任何行动,因为大部分士兵还在和莫桑比克的边界上和其对峙。乌干达虽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但忙于劫掠的士兵也没向内陆推进多远。尼雷尔此时才意识到自己对外温和政策的后果,由于缺乏战略储备,他不仅无法动员并组建更多的军队,甚至连调动莫桑比克的边界上的士兵都很困难。军队自身也缺乏面对紧急情况的预案,高管们还担心士兵在交火之后会不会直接逃亡,坦桑尼亚成为了自己“ujamaa”政策的受害者。不过令人宽慰的是,乌干达也远远没有准备好对一个国家的入侵。军队缺乏指挥官,士兵和补给,进入坦桑尼亚领土后,士兵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整日吃喝玩乐,无所事事。图6.乌干达军队装备的谢尔曼坦克尼雷尔已经快疯狂了,他下令不许外国记者在坦桑尼亚领土上采访和报道,试图限制消息的传播,另一方面他正在尽可能地抽调军队以对抗乌干达人。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无论是坦桑尼亚还是乌干达,在70年代后半叶都不能称得上是现代国家。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结构的原始上——实际上开打之后,两个国家都无法掌握边境上的信息,都不知道前沿到底发生了什么。不仅仅缺乏足够的通信手段,更是缺少专业的通讯和管理人员。图7.装备苏制轻武器的坦桑尼亚士兵有意思的是,紧张忙乱的还有海的那一边美国和苏联。苏联人在乌干达身上投了很多钱,虽然他们知道这是个暴敛的独裁者,但政治就是政治。不过苏联人还是留了一手,两面押宝,也赞助了尼雷尔不少。美国人则更加“要脸”一些,他们公开谴责阿明,称其为“非洲最恶心的暴君”,自然不会给予其任何援助,但是尼雷尔却推开了他们送去的橄榄枝,因为坦桑尼亚走的是红色路线,意识形态不同自然是没得谈的。不过阿明的胜利没能持续多久,缓过劲来的坦桑尼亚人动员了手头几乎所有的兵力投入到解放领土的斗争中,非洲的各国领导人也一边倒地谴责阿明的侵略行径,要求他立即撤军。埃塞俄比亚革命委员会主席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MengistuHaileMariam)和莫桑比克总统萨莫拉·马谢尔(ZamoraMachel)在冲突中也站到了坦桑尼亚一边,主动撤离在边界上对峙的军队,还呼吁“认清新帝国主义的威胁”,矛头直指躲在背后资助乌干达的苏联。乌干达的散兵游勇很快就被逐出坦桑尼亚,而成为众矢之的的苏联此时也不好出面支持乌干达,只能看着这些不争气的喽啰四散奔逃。在这种情况下,坦桑尼亚决定继续战争,尼雷尔要完成在年他手下的将军们就强烈建议他做的决定——推翻阿明政府。为了解决乌干达的军队,坦桑尼亚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凑齐了近4万名士兵大举进攻乌干达,期间还得到了乌干达解放阵线的支持。对于其他非洲国家放出的和谈信号,尼雷尔重申了自己的立场,即决不接受阿明政府的谈判要求,坦桑尼亚已经不单单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将乌干达人民从暴君手里解救出来。战争继续进行,并且优势很快来到了坦桑尼亚这一边,虽然坦桑尼亚拒绝了非洲各国的和谈建议,但也没有任何国家愿意在此时站出来支持阿明。乌干达军队节节败退,阿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蚱。图8.阿明接见来自利比亚的士兵意外的是,年3月底,另一个独裁政府,利比亚的卡扎菲政府宣布支持阿明并向乌干达派遣了数千名士兵。的黎波里(利比亚首都)和坎帕拉(乌干达首都)设法在反以色列的基础上结成了联盟,毕竟以色列搞过恩培德国际机场突袭。不过这个名义上的反以色列联盟此刻要对付的对象其实是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首都),并且联盟自身也不堪一击:年4月10日,坎帕拉被乌干达反对派和坦桑尼亚军队占领,阿明随后逃离了乌干达,非洲草原上的“苏格兰王”终于失去了他的皇冠。图9.坎帕拉街头的乌干达OT-64装甲车-年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之间的战争表明,超级大国的利益冲突并不总是战争的原因。反而在这样的边境冲突中,美苏两国都倾向于袖手旁观以免遭到国际谴责。这也是78年冲突最后升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因为失去了幕后推手和调停人,战争机器就只会一条路走到黑。虽然推翻了阿明政府,但是乌干达仍然没能重新崛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明的遗留问题一直存在,在20世纪80年代,该国再次经历了一场战争,这次是一场内战。而坦桑尼亚虽然解决了边境问题,但经济衰退的势头已经无可避免,“ujamaa”政策无法适用于国际关系,强行用它指导国家经济的努力也无疾而终。图10.攻入坎帕拉的坦桑尼亚士兵-完,敬请期待下一篇--给本站投稿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投稿”-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