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

志愿者感言丨莫桑比克,莫失莫忘

发布时间:2021/4/2 9:59:59   点击数:
中科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不像中国大部分地区那样四时分明,这里的干湿两季的气候实在担得起“坦荡”二字。燥热的阳光把人晒得“明明白白”,一旦下起雨来又“轰轰烈烈”。生长在这样一片土地上的普罗大众也秉承了大自然的“言传身教”,让当初陌生的我一踏足这个城市就感受到了热情,也让我快速地适应了生活节奏,步入了我神往已久的孔院课堂。

(本文共计个字,阅读约需10分钟)

“第一次”的紧张感

人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在得知某种全新的体验即将到来时,我是期盼的。然而,当它们扎堆出现的时候,对我来说,那种猝不及防的紧张感已经远远大于了新鲜感。

犹记得我的第一堂课,教学对象是HSK二级培训班,这是我第一次以HSK教材为教学内容上课。我充分设想了HSK一级教材和二级教材该如何衔接,设想了第一次课堂该立下的规矩,甚至设想了学生的反映以及我该如何应对。然而第一天上课,我早上一进教室却发现,只有三个学生。出国前早早打过跨文化交际“预防针”的我,知道迟到在这里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我跟学生闲聊了一会儿,了解了学生的语言情况,顺便等了其他人15分钟左右,但是第一堂课从始至终,就三个人。

在我意识到第一堂课只有三个人的一刹那,我所有的新奇感都化作了紧张感。脑海中蹭蹭闪过“只有三个人还讲不讲新知识?”、“原计划自我介绍环节15分钟,现在三分钟不到就结束了,怎么办?”、“只有三个人,今天还要不要立规矩,要不要等到下次人多一点的时候再说……”各种疑问和困惑拥堵在我的大脑里挥之不去,而汗水却是抑制不住的一个劲儿冒出,湿透了衬衫。

在我强行压抑自己的紧张,继续上课后,又发现了新的“第一次”。第一次碰到学生基本不会说英语,第一次教四十多岁的大叔,第一次碰到学生间年龄差这么大的课堂……

我简单提问之后发现,三位同学基本已经将上学期的知识全部忘记,于是,我迅速放弃了我之前准备的课堂内容,开始细致的梳理HSK一级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以全程复习结束了紧张的第一堂课。

随着第一次课的“心有余悸”慢慢远去,我的教学也逐渐得心应手:备课时的教学设计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班级里的学生也从第一次课的3个人,逐渐变成14人;报名HSK的同学也都顺利通过考试。

不管在志愿者培训过程中,还是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中,老师都不断强调“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不断分析解构如何备好第一堂课,如何上好第一堂课,但是正如一句网络语所说:“道理懂很多,但依然过不好生活”。每个人面对的“第一次”体验可能大相径庭,有的人如沐春风,有的人却如坐针毡。准备得再充分,设想得再完美,也需要一点儿机灵的应变,而非看着准备好的东西照本宣科。有了“第一堂课”的经验,接下来的“第一次汉字教学”、“第一次诗歌朗诵教学”、“第一次文化活动”等等“第一次”,也不再无从下手,相反我还乐在其中。我想,只有经历过“第一次”的不安与忐忑,才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么一想,我“第一次”的紧张或许是件好事。

左:第一次诗歌朗诵教学

右:第一次文化活动

“汉语桥”的成就感

如果要说在海外教学中,什么令我印象最深刻,那我的回答就是“汉语桥”。曾经在国内我也会哼唱几句“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不过也不以为意。直到我亲身参与到了“汉语桥”中才发现,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同一个场合吐露出同样的语言,而这种语言恰恰是我多少次梦中呢喃的母语,这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细细听着每一位选手用汉语讲述自己与中国、与孔院、与汉语的缘分,尽管带着些许口音,但这丝毫不能减弱我当时的心潮澎湃。

观众与我同样心潮澎湃

两年间,我参与了两届大学生“汉语桥”和一届中学生“汉语桥”的学生辅导工作。我除了日常上课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练习演讲,编排才艺。赛前往往只有不足一月的培训时间,因此这不仅是对我辅导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学生意志力的考验。马普托的学生一般家住城市郊区,每次来学校单程都至少两小时以上,更有甚者每天辗转四五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因此迟到、上午旷课很常见。当我们面对非洲学生迟到、旷课问题时,往往用“非洲时间观念”来一刀切,很少会考虑到他们作为求知者,何尝不想按时上课,只是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着实太大,对于准时到校,“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看着学生每次顶着炎炎烈日来到学校坚持参加辅导,我都会让他们先在办公室休息五分钟,再全身心投入到接下来几个小时的辅导中。

今年又遇到了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只能采取线上辅导的方式,以前积累的辅导经验不再完全适用,又要开始重新摸索辅导方法,然而看着学生一次次不厌其烦的配合,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尽自己的全力呢?

学生诗言

学生罗尔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在汗水的浇灌下,努力终究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听着他们在赛场上的演讲,看着他们难以自持的笑脸,满满的成就感便流淌在了我的心田。他们口中的一字一句也在我心中一笔一划刻下了“未来可期”,这也是我临别时激励他们继续学好汉语的祝愿。

“非常时期”的使命感

受疫情影响,莫桑比克所有学校自3月23日起开始停课,至今已经五个月了。现在回想起刚刚停课的时候,那时开学才不过一个月,汉语专业一年级新生们就被迫停课。他们透露着焦虑与不舍的通讯信息就好像一根根刺扎进了我心里,时时刻刻提醒着我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随着响应孔院的“停课不停学”号召,我开始了网课教学,直到近日离任交接。作为一名网课新手,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线上教学这一领域还有诸多不足,但学生们似乎不太在意,对他们而言,能够继续学习汉语课程就是疫情下的最好结果。但对我而言,每次网课结束后的一句句“谢谢老师”,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我不断提高网课质量,不要辜负学生的感谢与信任。

“路漫漫其修远兮”,忽逢疫情,无论是对教师或者学生个人还是对孔子学院,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而就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使命感”三个字在我心头显得前所未有的清晰。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我们散发着点点萤火拱卫着汉语国际教育的火炬,在疫情的阴霾下照亮每一位汉语学习者的前进道路,也只有明白了这份使命感,我们才能愈战愈勇,在当前甚至未来的挑战中,百战百胜。

眨眼功夫,我为期两年的志愿者生活就这样告一段落。举目回首,收获良多。这两年是学习,也是实践;是忙碌,也是放松;是工作,也是生活。而此刻收点行囊,既是休整,也是沉淀;既有欣喜,也有不舍;既是回归,也是再出发。作为离任志愿者,我会一直告诉自己,莫失莫忘莫桑比克的点点滴滴,而作为一名坚定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支持者,我也会一直激励自己,“此去关山万里,瀚宇未来可期”。

教师介绍

王康,浙江师范大学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年7月-年8月任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

志愿感言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dl/7867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