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

ldquo非洲雄狮rdquo莫

发布时间:2020/10/10 2:52:28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莫桑比克华人报》

莫桑比克剑虹网隆重推荐

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对于我们这些生活于此的老莫桑来说,马普托城市太小,我们以为我们什么都知道,所幸昨天接到一位来马普托仅仅一年的新人所写的文稿,让人读起来趣味盎然,回味无穷,倍感亲切,不禁让人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下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莫桑。

人们说,莫桑不好,你看:警察时常敲诈华人要小费,机场海关人员经常把我们行李箱翻个底朝天,无处不在小偷小摸,时常听到的抢劫事件,无意中放大了我们对莫桑的反感,甚至让我们厌恶这个国家;但反过来想,莫桑的碧海蓝天、原粮原吃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纯净的空气和无地沟油的食品安全,是我们国内无法企及的;莫桑人能歌善舞、幸福指数、不随地吐痰、礼貌地善对乞讨、开车中礼遇让行、经贸活动中不存在黑社会强收华人保护费等种种现象,都是我们所称颂的地方。

我们没必要为莫桑唱赞歌,也不能刻意诋毁莫桑,他就是他,不至于太好,但也不至于太坏,但有一点重要的是既然我们来到了莫桑,就需安之于莫桑,与其充满怨气、伤身地活着,不如放平心态、让自已健康、阳光、正能量地去欣赏。

如果你还在国内,规划想来莫桑,如果你想知道马普托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那么现在,我们隆重推荐下面的这篇文章,带给你一个反映马普托市井百态、民风习俗、人文环境、社会写真多角度多方位的纪实文稿——“非洲雄狮”莫桑比克——马普托印象。

“非洲雄狮”莫桑比克——马普托印象(上)

作者卢孝青

我喜欢于夜间或是凌晨,站在窗前眺望;不远处的海湾两岸,那阑珊的灯火,微微闪耀着的,是一片宁静的梦幻,是祥和的天上人间。

另一方面,所有寂寞孤独的异乡人儿,在这贫穷落后、物资匮乏而又危险处处的非洲,是怎样一种爱恨交织的生活?

——题记

非洲有着辽远广阔的土地,其东南之莫桑比克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因其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号称“非洲雄狮”(之一)。但我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中心区,偶尔去远一点的乡下或周边国。平常日子,老张上课,我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有兴趣时学些葡语,可以和当地邻居、朋友进行简单的交流;有时也和附近的中国朋友聊聊天。

以下是一年来我在马普托主城区的生活印象,除某些方面难以确切考证、也只好“据说”外,大多数是亲身经历;以前我只宅在家里不出门的,此次写外域生活难免局限和肤浅;琐琐碎碎的累积,想到哪写到哪,并无章法。

中国人在莫桑比克首先要面对的也许就是语言问题了。这里以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主要大城市英语使用也很广。想学葡语不是那么容易,都说比英语难多了;特别是葡语的动词随着人称、时态等变化太多,不规则动词的变化更是难以把握。葡语用原形动词的不多,而变形的动词连词典都没法查。当地人说话,又往往是葡语、英语、本土语混杂,听起来困难。有中国朋友说他在这里一年多,愣是没学会一句葡语;他们说会英语在这里也没什么用,葡语又太难,有人干脆就直接学当地方言了。

目前有着“非洲雄狮”之称的莫桑比克实际上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独立建国才四十年时间,之后又经历十年内战。首都马普托的一些道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今天仍保留着曾经的社会主义时代的名称,如马克思路、列宁路、毛泽东路,胡志明路。

莫桑基础设施匮乏,首都也没有公厕,男人们理所当然的在角落或树脚处撒尿(却似乎不接受吐痰现象);不管是路边还是公共场所,垃圾桶很少见。

这里人好像不吐痰。我有时嗓子实在难受、又忘带纸巾的情况下,就找个僻静处侥幸吐一下,结果往往就看见不远处某个地方“隐”着那么一个人——黑皮肤的莫桑人“静”在眼前,确实不容易被发现。

我们有幸亲历莫桑总统换届,全民直选的新总统就任后,狭窄、破旧的主城区柏油路在积极维修中,但是老城的路面难以拓宽,堵车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路本来就窄,路的一边还划出一部分作停车带;反向并行的两条单行道之间也是较宽的停车带。随着人口和车辆的日益增长,首都马普托城市的交通已经不堪重负了。

满眼大都是日系车,丰田最常见。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也偶尔出现在马普托街头,骑赛车的多是有钱有闲人在锻炼。当地老百姓多是步行,他们不怕晒,甚至喜欢在烈日当头的时候晒太阳、走很远的路。

莫桑比克没有什么生产能力,商品基本依赖进口;年莫桑飞机失事那会儿,人们说全国十架飞机,又毁了一架,现在就只剩九架了;莫桑没有高速公路,乡下多是土路;用于运输的车辆少,即使在首都,公交车也都是有限的破旧的小中巴。晚上下班时间,当地人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公交。他们很有耐心,没有挤和抢的习惯;非洲人性子慢,没什么时间观念,不管遇到什么事,他们都不急不躁,耐性十足;他们的拖拉懒散、不守时、反应慢、效率低也让人很头疼。据说是长达四百年的葡萄牙殖民统治给莫桑比克留下了懒惰、贫穷、疾病和饥荒。

莫桑时间比国内晚6小时;莫桑货币(梅蒂卡尔,下简称莫币)与人民币折合约为5:1,最大面值为莫币。马普托的物价在非洲区是蛮高的,一般带些家具的两卧公寓月租金—美金(一间不大的普通店面至少美金),房租堪比纽约。在非洲,发达国家和相对封闭的国家物价都不高,而贫穷的莫桑比克近年来有大量外籍人士及外资涌入,正处于催生式快速发展阶段,而本国的生产、交通、运输条件差,物资奇缺,技术落后,各方面条件简陋,供远小于求,马普托的物价比周边国家高了很多;我们去过的斯威士兰国家,汽油、房租和其他生活消费都明显低于莫桑。走过非洲几个国家的一位中国朋友说,这是一个浮躁的莫桑比克,浮躁的经济,浮躁的物价,浮躁的人心。

在号称农业国的莫桑比克,马普托水果价格很高,大米和蔬菜价格也高;大概是供不应求吧,莫桑粮蔬多从南非进口。我们刚到莫桑时经常从送外卖的一个中国人那里买她从南非进口的蔬菜,也多是“中国制造”,一般蔬菜起步价80莫币一公斤(称重物品多以公斤计价);后来又到一个在莫桑办农场的中国人那里买,起步价降到40;随着与当地人交流障碍的减少,现在我们基本就在当地超市和菜市场买了,虽然不便宜,但方便、省事。

这里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峡,首都马普托就在这漫长的海岸线南端,但是这里的海产品价格也居高不下。相对于几百上千莫币一公斤的鱼虾和其他更贵的海产品而言,一百多的螃蟹相对便宜了许多,所以中国人说在这里吃螃蟹最划算。那刚上市的梨疙瘩在超市卖到80莫币;小猕猴桃19一个;这里最便宜的水果大概就是香蕉了,超市一公斤20左右,便宜时卖到16。

一般来说,这里粮蔬及普通商品的价格折算后约是我家乡的3—5倍或更高。但是当地人天天吃的那种简易面包很便宜,6莫币一个的大面包,再喝点什么茶或饮料,管你饱饱的。除了玉米之外,非洲大地上生长的树根一般的番薯,比土豆和红薯的淀粉含量还高,也是当地人的主食。

这里普通工人的工资低,特别是给印巴人打工,据说也就两三千莫币吧;给中国人打工的话,工资要高得多。印巴人在当地最有势力,据说他们控制着莫桑比克的经济;他们敢于不执行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当地人如果有大学文凭的话,就业容易,工资也高;普通老百姓面对的是低就业率、低收入、高物价,其贫困可想而知;不过任何地方都有贫富差距,马普托的两极也是十分悬殊的。

当地稍微有些收入的家庭都是要请保安和保姆的;曾经不止一人次的,当地人问我们为什么不请保姆洗衣、打扫卫生呢。

这里的保安很辛苦,24小时值守;他们的休息地点就是雇主家(或小店、或公司)外一把塑料椅;如果有廊檐甚至有一个小格子间或楼梯间,那就是最幸福的了。他们多数由保安公司派出,一天一轮换,工资很低,一般就是莫币,坐公交、吃饭之外,养家费所剩无几。

我刚到马普托不久时,天气热着呢,有天早晨出门,经过楼下,看见一个保安戴着头套,露着两眼,手上是棉手套,脚穿高腰大头厚皮靴,裹得严严实实的。我说有这么夸张吗,有病吧;老张说保安整夜值班,要防蚊虫叮咬;这里昼夜温差大,夜间风大,呆在外面也冷。当我在心里为保安们的处境深感同情,他们却丝毫没有戾气,始终以那么敬业、淳朴、礼貌而快乐的形象示人,又让我十分感动。

乡下有许多低矮简陋的黑黑的茅草屋,从外观看就像我们国内农村的猪圈、茅厕。屋里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这样的茅草房应该很容易失火吧,不过要重新搭建也很容易;据说有些拆迁户只要求给他两包水泥就行。

我们烧饭得点煤气灶,那次到当地一个小超市找打火机,五六十、一百多莫币的打火机用了几下就没了;后来我们改买火柴了,经济、受用。国内一两块钱的打火机在这里价钱翻了十倍,我猜测是因为这类危险品进口也不容易吧;有趣的是我在这里居然用上了童年时代常用、现在国内几乎都买不到的火柴。

我们有亲戚工作的一个中国公司在马普托每月宽带网费三万五千莫币,折合人民币近七千;根据网速不同,也有便宜和更贵的收费。至于那月网费达一万多人民币的,也许网速要理想许多吧;这样一年下来,几万十几万人民币的网费,当地币好几十万呢,也许只有土豪和大公司才用得起;一般有工资收入的个人就用手机买数据流量了。虽然上网贵,但这里网速慢、信号不稳却是普遍现象。呆在非洲,上网不便也是让人纠结的问题之一;还有网络没有覆盖到的许多地方,中国人的娱乐就是天天看那从国内拷过来的电影片子。

可以想象,在非洲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惊人利润的,应该有很多行业吧。非洲多数国家都是未开垦、刚开垦或亟待开垦的蛮荒之土,发达国家的普通科技和产业在本国已没什么利润空间,于是纷纷进军非洲。各种厂矿、企业、公司,大小店铺,有了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应该有可观的利润吧。

据说这里有些开服装店的印巴人从美国进口不要钱的服装,还会获得运费补贴——美国人给付的垃圾处理费。

早在十几年前,我国南方一些省市大量劳力出国创业,甚至出现空乡空镇“倾巢”涌往南非的现象;如今在莫桑比克开超市和小店的中国人也不少,他们用刻苦勤奋的开拓精神,把一个个大小店铺开到马普托的大街小巷甚至乡下,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当地的物资,降低了物价;但是许多莫桑人困惑于中国人“入侵”了他们的领地;他们迷恋低廉物价的同时又埋怨商品的质量。

这些独自打拼在外的中国人能够拖家带口的很少,对这种漫长而又无奈的孤寂清苦的生活大约早已习惯了吧;留守家乡的亲人们大概也已经习惯了那长久的思念别离。这也常常引起我一些徒劳的关于人生意义的感慨,总觉得中国人活得真是辛苦而沉重。

曾经有当地朋友在聊天中得知我家老张比我早一年到莫桑,她非常吃惊且深表同情,说我们分离了那么久那么久,双方该有多么思念啊;她边说边作泪水长流、以泪洗面状,那样子既可爱又幽默。

当地的各种警察经常拦着、追着中国人查各种证件。想拥有当地身份或是居留权以及工作、开店,需要高额付费,还要有一大堆让人头疼的材料;仅围绕身份问题要办的护照延期、居留证、一年到期换证、各种超期罚款、办证材料欠缺要做的各种疏通等方面,虽然花费很是惊人,但我每次去那狭小简陋如我们乡村小学一样的莫桑移民局,总是有很多人在排队等候。

中国多年前就号称世界工厂;义乌这个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有各国各色的大小商人,有星罗棋布如迷宫一般的大小工厂日夜生产;当然也有其他地方的“中国制造”从一个个集装箱码头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

刚到这里开店的中国人不喜欢当地政府对营业时间的规定;除了餐馆和大型超市,其他商店一般都是上午八点多才允许营业,中午关门休息两小时,晚上六点关门;星期六下午两点关门;星期天全天关门;节假日关门。这许多时间在国内可是营业的黄金时间,而在莫桑比克是不许开门的。如果你想在星期天购物或办事是不行的,星期天连菜市场都关门了。

那次我们步行到海边,遇到华安公司的一个安徽叶集老乡,他说他们建筑队请的当地工人星期日有愿意加班的,公司要付三倍工资;星期六加班付两倍工资;工作日八小时之外的加班,一小时算两小时。

星期天和节假日都不用上班,街上空荡荡的,一点也不拥堵。星期天的上午当地人大多是要去教堂的;他们对我们不去教堂的行为很不理解,我就说宗教信仰不同吧。不过我们邻居或朋友如果在教堂遇见我们,那么以后的相处就更加友好了。

莫桑一年雨旱两季,没有寒冷,也没有酷热。从当地人的穿着上看不出季节;吊带裙与马靴、夹衣、夹袄齐现,短衫、短裤、人字拖与西装革履、厚鞋袜一起穿梭街头;一个人上身冬装下身夏装的奇怪混搭也很常见。我们有一次见到一个上身大头盔、黑袄子,下身却穿着拖鞋、大裤衩的男子,骑着大摩托、很拉风地从我们眼前飞过;也曾见到一个年轻小男士穿着短袖褂,坐在路边的一处台阶上整理脚上的长筒棉靴——你搞不清这里的人是怕热还是怕冷;大概他们不怕热也不怕冷吧。这里的女人大多是不怕冷的,我们穿两件衣服时,有些居家的女人居然只在身体中段随意的围起一块布。那如床单样的布块是女人们的家常衣服;布的花纹图案是非洲风情的典型代表。

年轻姑娘大多有着惹火的完美身材,细腰、丰乳、翘臀;上了年纪的女性,有许多却是胖得变了形的;她们的胳膊可比娇小的中国女子的大腿还粗;她们坐下来时那么大一方,我担心那椅子凳子会不会垮掉呢;我也常常想,她们需要一张多大多结实的床才能承担身体的重量。不过据说有钱人家里才有床,多数就是在地上放一张简易的床垫,甚至只是草席、草甸子而已。

当地人饭食简单,很多人一天只吃两顿甚至一顿饭,但是他们的体力耐力和精神头儿却比我们强;也许他们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吧。我们讲究的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等等,对这里的老百姓而言就像天方夜谭。相对于亚洲人来说,非洲人体积巨大;他们就像当地的大树一样夸张地生长,我常常疑惑,吃得那么少那么简单的当地人何以长得这么肥壮。

也许是因为当地人都喜欢喝饮料吧。他们爱喝的可乐其实对身体很不好,但是喝着可乐听着音乐的时光似乎就是他们的幸福生活。

我有时就想跟当地朋友说不要喝那么多的碳酸饮料,不要使用那么多的香水、香粉、指甲油,可是终究没有说那么多——这些积习似乎已形成他们的风俗和文化,要更新观念谈何容易。(未完待续)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com/msbkdl/7734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